APP下载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探索

2019-01-14杨九俊

江苏教育 2019年94期
关键词:相济城南群组

杨九俊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永远新的老话题。说它老,因为它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的诞生而客观存在的;说它新,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背景和呼声。事物向前发展总有更接近本质的发现,基层的创造也会提供新鲜的经验。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让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大先生”的实践探索,启迪我们作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人文与科学融合

教育的专业发展以什么为内容?人们大抵会从专业情景、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等要素考虑。若干年来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无疑对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因为新课标、新教材,大家需要化解陌生感;因为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接踵而至,生活方式倒逼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发生变化,教师必须适应。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显然是不完整的。有的地方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设置上,也有专业情景、专业伦理等方面内容,但在实践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的吕建国校长显然对此深有感触。他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师要从“教书匠”成为“大先生”的号召,着力在“全人”意义上铸造教师队伍,既是一种问题解决,又是一种实践创新。

教师的专业发展,重人文还是重科学的讨论,可谓贯穿整个教师教育发展史。文艺复兴以后,由于“人”的地位的上升,教师培养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强调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道德主体的身份认知,并关注其自我体验、情感及情绪的内在变化等。 19 世纪后半叶,科学主义教育哲学大行其道,教师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要求教师成为兼具深厚教育教学理论及熟练教学技能,且能够按照已设定的教学进度正确操纵课堂并进行管理的“教学技师”。 20世纪上半叶,科学主义教育哲学与人文主义教育哲学逐步融合,其后教师成长逐步实现从“偏”到“全”,从“外”到“内”的转变。 (参见梁淑琴《从教师教育思想史审视教师的主体发展逻辑》,载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22期)但是,认知不等于认同,认同不等于践行,这在中西方是一样的,所以,西方有教师专业发展与公民精神融合的学习相一致的呼吁,而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大先生”的呼唤更是振聋发聩。怎么做呢?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已有很好的尝试,我与吕建国校长交流时也多次谈及这个话题。我们议论到,要往“大先生”一路走,要重视寻找使命感,把教师职业看作天职使然;要提升道德力,让师生交往成为学生获得教养的途径;要培育专业情意,用师爱温暖儿童,等等。同时,我们还讨论到,“大先生”不仅是德性高尚,更是德性统率的“全人”。在知识、技术、能力方面,缺啥补啥,化陌生为熟悉,都是必要的,有时就是使命感、道德力促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进步。这些在城南实验小学的案例中读者自可品悟。

快与慢相济

据我的观察,优秀教师有一个共同特点,张弛有度,快慢相济。基本的教学业务娴熟,往往事半功倍,效率很高;又能静水深流,安静下来,甚至优哉游哉,去思考,去遐想,去如琢如磨,去创新创造。在读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幸福理论时,我欣喜地发现,这正是幸福人的元素。塞利格曼在他的“幸福2.0”理论中提出幸福有五个元素,它们是积极的情绪、投入、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就。快慢相济则是获得成就的重要锁钥。快,使常规工作有了速度保证,达到自动化程度,于是就比同事节省了时间;时间省下来了,则可以慢慢地从容不迫地做一些事情,比如反思,比如规划,比如创造。读大学时,我经常拿但丁《神曲》里的一条注释和动如脱兔的同学开玩笑,那条注释说的是:“心灵崇高的人总是动作缓慢的。”(大意如此,一笑!)据说,梁启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好东西总是聪明人用笨方法认真做出来的。”吕建国校长推崇薛法根老师“一课三磨,一文三改,一题三讲,一书三读”,城南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做课程,磨教学,搞研究,大致有了点这方面的意思。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快慢相济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考虑的。到什么山砍什么柴,教师专业发展总有阶段性的重点。我只是对吕校长团队有“慢”的意识比较欣赏,而且我执着地认为,要培养学者型的教师,有时候“慢慢走”是必须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在师者之心(情怀)、师者之脑(思想)、师者之手(本领)的相互激荡、螺旋上升的进阶路径中考虑的。

个体与群组互动

学校机构组织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必然会谈及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怎样建设学习共同体?专家们贡献了许多意见,基层学校也有许多生动的创造。比如共同愿景,专家们认为这是共同体凝聚力的源始;再如让共同体参与到学校决策制定中,让教师成为变革的力量,这应当看作教师专业化新的境界;又如倡导分布式领导,让共同体的组成更具开放性,让共同体的建设更具流动性,为专业领袖的培育提供文化土壤;还有鼓励集体创新,等等。令人高兴的是,城南实验小学在这些方面都有涉及,并且创造了初步的经验。他们以“大先生”为目标导向,组织教师们做课程,让专业领导者各尽其职,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和教研组的集体创造力。但我认为做这些工作都有个前提,那就是个体与群组良性互动,个体的经验共享无疑会增加共同体的凝聚力,而群组里的生命力、创造力则是由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度生成的。本雅明曾说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各个个体的自由,我是非常认可的。在城南实验小学,教师们自有“诗与远方”,乐于参与群组活动,不断奉献自己的发现与创造,为他们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共同体的建设创造更多积极可能,这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角度看,城南实验小学的建设与发展呈现令人欣羡的生动气象,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猜你喜欢

相济城南群组
再读《城南旧事》
城南二首(其一)
城南花已开,人间皆可爱
Boids算法在Unity3D开发平台中模拟生物群组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城南旧事
学校管理要“宽严相济”
监狱行刑视角下的宽严相济
宽严相济,养出中国好儿子
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理解和实践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