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式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01-14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考勒乡三塬学校焦永福
□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考勒乡三塬学校 焦永福
一、更好地发挥多学科之间的互补作用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应用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质、法制教育、社会教育、心理健康、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以及各个地方性的校本教材中都出现了不同的内容。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如何体会具体段落,赢得心理体会和感悟的能力;数学则如同解决方案的地图,帮助学生拥有更加精妙的逻辑思维;自然科学则利用丰富多彩的案例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并观察生活化的教程……这些学科在完成学科互补力量的过程中,利用其相互补充的特点可以共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在细腻的情感态度勾勒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因此而不断完善。互补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固了不同知识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互补性作用,同时还应该根据语文学科阅读方法教学的特点和做法,做到抓住重点,利用多学科进行互补。比如,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阅读片段的理解可以渗透一些价值观教育和德育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在平常就要多多关心学生,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上利用音乐和美术的艺术鉴赏力,加强学生对人伦教育的感动,让学生感恩父母,感恩教师,对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予以照顾,语文教师在平时也应该以班集体的名义,使用一些真实的社会实践案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接受更丰富的学科渗透教育。
二、充分利用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互补作用
教师的互补性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同一个学科,同时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的时候,也要给予学习和工作更多的机会及亮点。由于教师自身的成长环境和社会交往范围不同,因此在不同的知识能力方面必然有其倾向性,如班主任更注重本学科教学及管理能力的培养,而任课教师则更希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工匠精神,加深精细化教学和对学生严格要求地锻造。因此不同的教师各有所长,在对同一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集体性的力量和团结协作的力量能使工作事倍功半。学生如果想要提升应对多学科杂乱知识点的能力,那么就必须迎合教师的互补性作用,在与教师进行互动的同时,尽可能地使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走上捷径。每一个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学习能力和经验技术方面给予学生不同的支持,既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并有助于发挥应对复杂案例的能力。当然,本着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研究初衷,农村语文教师应该始终坚信语文是一切学科的源头,语文的学习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所有学科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语文传承民族文化精神,而且也有助于帮助其他学科提升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师的互补性利用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的多学科学习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美好局面,就必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的程度,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关心和帮助。学科技巧的互补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方面,还表现在生活方面生活和学习的力量,全面发动,才能够给予初中生以更多的学习动能,并且能够在生活氛围上给予农村学生更多的帮助和热情。
三、促进和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探索找寻解答的办法
学生在每一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具体单元都应该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学生是发展而独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并且其学习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只有激发其自身的潜力,接受巨大的差异,才能利用学生中的榜样和表率作用,不断地提升学习质量。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工作和活动以及体育运动中的热情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品行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达成不同方向和内容的互补,通过在校内和校外的互动,不仅仅在学习环境之内加强对于学习技能的互助,还应该在互补的范围不断拓宽的过程中,加强社区和家庭对不同学生的互补性教育。利用社区或社会实践领域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帮助,设定学生的家长,亲属和学生家庭环境之间的相互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现在非常流行的微信群或QQ群,建立亲子家庭教育群。学生和学生之间彼此的互助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教育科学文化,社会价值观共同营造的过程,是教育事业共建的伟大力量,也是充分利用好生活资源和生活化教育环境来补充校内教学的有效方法。
比如,班长和学习委员的作用在整个班级内起到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求班长和学习委员成为整个班级的领头羊,在平时花一定的时间和功夫关注语文学习小组学习进程,从课上和课外两个角度入手帮助学困生,从而能够解决学困生感觉初中语文学习千头万绪、内容太多的问题,帮助其整理有效的思维导图。
四、结语
互补式的教学方法目前被应用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用过程中的尝试是比较少的,大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并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说在调动互补性资源时缺乏能动性。因此更应该从理论层面上加强对互补式教学方法优势的探讨和研究,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