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教育更懂得信任
2019-03-20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教育信任是一种特殊信任关系,主要表现在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信任上。然而,当下师生间情感交流较少、一些教师师德存在问题、教师对学生缺乏正视与关注等,都导致教育信任的缺失。教师身份的改变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教师重视起教育信任,重构与学生情感联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相互间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对教育活动的实施有重要作用,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主基调,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必要保障。学生大量的学习生活都发生在校园中,并且深受教师的影响,学生对教师越信任,就越容易以敞开的姿态、放松的心情、端正的态度投入学习,并让教师看到自身学习的可塑性、发展性以及独特潜力;相反,学生对教师不信任,乃至心怀戒备之心,就会在学习中竖起一道屏障,使得教育活动收效甚微。教师对学生越信任,就越能采取针对性强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素养和人生态度上的指引,同时唤醒自身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与成就感,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教育教学活动;相反,教师对学生不信任,乃至怀疑学生的学习并非主动的、积极的,那么就会认为自己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作用有限,因而更多地责备学生、批评学生,既不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也会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信任虽然如此重要,却由于师生间情感交流较少等原因,正陷入破坏与缺失中。部分教师的不作为、社会对教师的怀疑等现象,也均来源于此。短期看,教育信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不信任,这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将造成严重的打击。长期看,教育信任的缺失会带来学生对教育的不信任,尤其是在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去接受教育,反而得不到基本的信任,从而心生对教育公平、教育价值的怀疑,在日后的学习中采取无所谓和自由散漫的态度,戕害他们的一生。
尽管教育信任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但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发起者和引导者,是重建教育信任、打破信任缺失恶性循环的突破点。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在场者,不仅是更多出现在课堂中,更要时时刻刻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将学生视作平等的、有血有肉的、性格不同的人,而不是唯学习成绩论地将学生简单粗暴地划分为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针对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更要增进情感信任基础,对其进行个性品质、身心发展、人文素养上的全面关心,使学生真正心生进取心和求知欲,并在对教师的信任中,习得正确的学习方式、真知灼见和内在高尚。
教师同样可以在师德层面构建与学生的信任,除了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热心公益,更要以此为原则对待学生,如看待不同成绩学生时,能够做到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在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学生犯错时,给予公开透明的同等对待,只有做到程序的公平正义和公开透明,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信赖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