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脉与地脉的河谷乡村带景观规划研究

2019-01-14吴少华

绿色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龙潭土家河谷

周 元,吴少华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1 景观的文脉与地脉

1.1 地脉的意义与价值

地脉是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地形、资源的总和,是某一区域景观的“背景”。地脉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经历人类开发而产生的痕迹。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改造对象[1]。

地脉对于人类的价值体现在其作为人类直接生存资源——不论是荒漠、雪原还是高山,只要客观条件允许,人类即可以在地脉允许的条件下生存下去。

此外,独特的地脉属性也是地方文脉之源——人们依据现有条件对自然进行改造,一则受到自然的限制各不相同,二则各地自然资源也不尽相同,三则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式多样。由此,人类的文化在多样的地脉环境下,显得更为多样,可以说,地脉的多样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2]。

1.2 文脉的意义与价值

文脉一词目前还未正式被收入词典,但早已被包括文学家、历史学家、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等在内的研究者广泛使用了多年[3]。但在风景园林学科,还未出现对“文脉”概念的专门定义。而建筑学中,对文脉的研究与发展最为成熟[4],此处借鉴建筑学的观点,认为文脉是指城市建筑及外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时要与人的需求、文化、历史、社会相匹配,是人文历史的延续与表达的主线。

文脉最重要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它是某一区域人类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改造的产物,这一产物包含了人类的生活习惯、风俗、建筑、艺术、精神气质等,是人类思维的基础架构,并带有强烈的地方特征[5]。因此,文脉是某一地历史文化的传承途径,是上一代人对自然的认知与经验传承给后代的具象表达,这种传承推动着人类不断认识自然,也是情感层面的“乡情”之源。

2 河谷乡村带的景观认知

2.1 河谷乡村带的概念

现有的研究中,未有专门的论著对“河谷乡村带”概念进行正式的定义,但已有少量学者对类似的概念及课题进行了研究[6]。其中以霍小平为主导的团队持续多年针对“河谷型乡镇”的研究最为集中与突出[7],总的来说其要义与“河谷乡村带”概念相近,但仍有所差别。本文试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1)在行政建制上,部分河谷乡村带横跨多个乡镇,而某些河谷型乡镇仅有部分区域处于河谷之中。

(2)在布局上,河谷乡村带想体现的是位于河谷中与山、水联系紧密的多个自然村落集合体;而河谷型乡镇则偏重于将乡镇作为研究对象,此乡镇与河谷的联系紧密程度则不再重要。

(3)在研究对象上,“河谷乡村带”关注尺度更小的自然村落集群,而“河谷型乡镇”的研究对象可能具备较大尺度的村、乡甚至镇一级建制。故“河谷乡村带”主要以农村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本文试对“河谷乡村带”作出如下定义:河谷乡村带是指在地形上处于“两山夹一水”的地理空间,多个聚落节点依山傍水,沿山水走势呈带状散点式分布的自然村落集群。

2.2 河谷乡村带的特性

2.2.1 有局限的自然生长

河谷乡村带在其形成上,表现为自然生长,即在山、水两大要素之间,选择具有更多平坦、开阔地带或河川处作为初始生长点,进而规模逐渐扩大的特点。但区别于平原或丘陵地区的村落形态发展模式,河谷乡村带的村落发展受到了地形上极大的限制,其发展空间仅存于山体与河岸之间的少量平坦地带,其发展的规模、形态、建筑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均受到这一限制的影响而有所表征[8]。

2.2.2 中心弱化的村际关联

河谷乡村带由于其带状的形态特征,相较于平原或丘陵地区,中心村的地位大为弱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线型交通的局限性。虽然中心村地位弱化,但出于公共服务及资源的集约利用,仍旧会存在中心村,为克服交通不便与资源节约的矛盾,往往表现为多中心的形式,即一旦处于中心村服务最远端的村落难于得到公共服务时,在距离其更近处则会发展出新的中心村[9],各个中心村具有其服务区段。

2.2.3 连续要素下的节点趋同

在河谷乡村带区域,山体、水体、植被、主要道路的布局多为线性连续[10],即可以认为,在河谷乡村带的多个村落节点,其发展环境大体一致,又由于中心村的地位弱化,各个村落在村落及群中的功能区分不明晰,最终表现为各个村落的发展趋同,且这种趋同在景观上的表现尤为明显。

2.3 河谷乡村带开发利用的需求特点

河谷乡村带由于其自然环境造就的固有特征,使得其不适于大规模发展经济[11]。尤其在目前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河谷乡村的振兴陷入了两难。然而,其优势也是独有的,河谷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同时线型的空间布局也是其旅游开发中“步移景异”的客观优势[12]。因此,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历史传承三者之间,坚持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传承保护下、大力发展包括文旅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成为了河谷乡村带开发发展的必然选择。

3 龙潭河谷土家寨群文脉与地脉的特征提炼

研究区沿龙潭河自东北向西南带状发展,其所属的9个土家寨,自东北到西南依次是白果坝、张家寨、曾-罗寨、伍家寨、梁家寨、唐家坪、彭家寨、何-汪寨、狮毛洞,9个寨子坐落于龙潭河谷之中,呈带状散点式分布,是典型的河谷乡村带景观,其村寨地理分布如图1。

图1 龙潭河谷土家村寨空间分布(来源:自绘)

3.1 景观结构特征的提炼与分析

龙潭河谷的景观结构具有典型的横向层次与肌理,总的来说,“两山夹一水”是区域内景观空间的基本框架;农田位于山水之间地势较为平缓的河川或缓坡地带;人居聚落多位于农田的远水一侧,且农田较多的村寨其人居聚落的规模愈大;主干道纵向贯穿场地、依形就势联通各村寨。这是河谷乡村带有别于其他地区乡村集群的显著景观特征,在本研究区域内表现也较为典型。研究区各要素的空间布局如图2。

图2 龙潭河谷各要素空间布局(来源:自绘)

此外,本研究区的空间肌理也独具其特点,本文试选取平原大江大河乡村聚落与江南水乡聚落这两种典型滨水乡村聚落的肌理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研究区域的空间肌理特点。

(1) 龙潭河谷乡村带乡村聚落肌理特点。建筑聚落依山面水,金水区域的开阔地多为农田。聚落的形态与农田形式存在较大关系——若开阔农田区域较大,则建筑聚落呈梭形或团形;若开阔农田呈狭长带状,则建筑聚落也呈狭窄带状。研究区域的山地及河流关系决定了其农田分布的肌理,而村庄聚落则依据了这一肌理,这反应了当地居民在坡地开垦农田并在山谷河流取水的农业劳作特点。

(2) 平原大江大河乡村聚落肌理特点。建筑聚落的形式不再受到山地地形的限制,布局更为自由,但从建筑与农田的关系来看,也可以看出建筑聚落形态对农田布局的依赖性较高,弄点的格局决定了道路走向,进而决定了村庄聚落的形态。这反映了平原大江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适于开垦的农业特点。

(3) 江南水乡聚落肌理特点。江南水乡河网密布、地形平整,建筑聚落依河网形态也表现为网状。可以看出此时的建筑聚落不再高度依赖农田布局,而是与水网形态关系更为密切。这是由于江南水乡在平原农业的基础上,交通方式的特殊性——水道通行成为日常常见的出行方式。这反映了江南水网密集地区水、土地充裕,且各个生态地经济沟通密切的农业特点。

三种典型肌理的实际卫星影像图和肌理示意图如图3。

图3 研究区乡村聚落肌理与几种滨水乡村聚落肌理的对比(影像来源:Google地图;模式图来源:自绘)

3.2 研究区土家文化的提炼与分析

3.2.1 景观资源

本区域是历史上联通巴楚各山区的古盐道遗存,被称为“南方的丝绸之路”[13],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此外,研究区各个古寨中,均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遗存,均为宝贵的景观资源,域内景观资源分类如表1。

3.2.2 民俗艺术

土家族民俗艺术资源丰富,在本区域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摆手舞、薅草锣鼓、八宝铜铃舞等均为当地居民在节庆活动时经常展演的舞蹈艺术,其中摆手舞、薅草锣鼓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当地的傩戏、酉戏、梯玛舞等,均是带有浓郁土家民族、地域特色与宗教意味的艺术形式[14]。

3.2.3 物产

研究区内的物产较为丰富,其中独具土家族特色的食品包括包谷、洋芋、魔芋、合渣、腊肉、包谷酒、甜酒等。

在手工艺方面,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造工艺以其繁复华丽的花纹,被列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研究区内还保存有传统的木雕、砖雕、竹制品等工艺,是值得深入挖掘利用的传统技艺。

表1 研究区景观资源分类

3.3 典型细部景观的发掘

在对场地的走访中,某些景观效果较好的场地细部景观也存在着自身特点,典型的细部景观是当地居民共同的审美趣味与生活共识[15],在设计中注重对效果较好的典型细部景观的采用,更能够体现设计对当地生活习惯的遵从。

3.3.1 以竹林强调与装饰局部景观

竹林在研究区域内被作为一种装饰材料被频繁运用在景观细部。主要的装饰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作为村寨房屋的背景,在景观上起到了装饰与强调主景的作用(图4a、b、c);②作为河流、村落入口等重要节点的标志性景观,起到了强调功能空间的作用(图4d、e、f)。

图4 竹林应用于景观典型示例(来源:作者自摄)

3.3.2 以石为景观小品的生活气息

由于龙潭河谷多山,石材资源丰富,龙潭河谷地区主要运用砂岩与板岩,其中砂岩由于易于雕琢,多被用于生活器具的制造,包括石舂、石碾、石墨、石槽等;板岩被用于聚落及建筑内部的铺地、干砌石墙的原材料等。

研究区域的村寨中,石质器具的使用已日渐减少,但随处可见人们将其作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景观小品摆放于宅前屋后,生活氛围浓厚(图5a、b、c);此外,由于地形多变,干砌工艺被广泛用于挡土墙筑造,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与实用性(图5d、e、f)。

图5 石应用于景观典型示例(来源:作者自摄)

4 基于文脉与地脉的龙潭河谷土家寨群景观规划

4.1 景观层次与结构

在景观层次上,充分凸显河谷乡村带的地脉特色,平面上形成:水为中轴、农田傍水、村落依山、竹林掩村、山体衬景的景观,其模式示意如图6。

图6 景观层次示意图(来源:自绘)

在景观结构上,将地方文脉与当地地脉特征相结合,共同凸显要素的线型特征及与之共生的土家文脉。形成“一轴、两带、六片、九点”的景观结构(图7)。其中,“一轴”为龙潭花溪水轴,将龙潭河打造为两山夹一水的龙潭花溪,观赏与交通功能兼具,串联沿线节点;“两带”是指土家农田景观带与乡村河谷景观带,将本区域农业与人居聚落的特色充分彰显;“六片”是指将本区域依据现有功能与特色分为六大特色片区,使得线性空间的场地更适于多点游览;“九点”是指九个土家寨节点,重点表现本区域的土家民居聚落与生活体验。

图7 景观结构图(来源:自绘)

4.2 要素风貌的提升

对沿线山体、水体、农田、聚落、道路等主要景观要素进行梳理,塑造具有土家特色、本地自然特色的景观。对各要素的整理策略如表2。

4.3 各大分区功能及其氛围营造

将场地划分为六大片区,突出多个文化或景观主题,分区布局如图8。

图8 景观分区布局(来源:自绘)

依据各个分区内村寨及要素的特色,对分区等功能进行进行划分,并营造不同的景观氛围,如表3。

4.4 特色产业布局与更新

研究区域现有物产资源丰富,但缺乏合理布局,主要表现为规模小、布局散、缺乏深加工,此外,土家族丰富的文化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将产业与文化结合,更能够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16]。

表2 要素风貌提升目标与策略

表3 分区功能与特色

在规划中,将原有农产品进行合理布局,合理利用现有农田资源。在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结合玉米、高粱、茶、木材等需要进行深加工且工业附加值较高的产品,适当发展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的产品为依托,结合土家文化,发展以文旅为主的第三产业,同时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布局如图9。

图9产业布局图(来源:自绘)

猜你喜欢

龙潭土家河谷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河谷地形对草地贪夜蛾种群迁移的生态学效应
龙潭画影
醉美西龙潭
九龙潭的龙
九龙潭的险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基于数据建模王平镇河谷对泥石流可容体积评估
风情风光都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