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2019-01-13常建英
常建英
[摘 要]近年来,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条件日渐改善,固定资产日益增加,渐渐成为国家比较重视的问题。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基层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文章结合基层单位实际情况,分析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资产处置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3.097
1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和开展各项公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不仅是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还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贯彻落实资产管理体制要求、履行公共财政职能的程度。如何有效地管理固定资产,减少浪费,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用、优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还可以更好地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提升政府形象及百姓满意度,推动实现“中国梦”的步伐。
2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账实相符是财务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但大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造成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账上固定资产存量不一致的情况,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入账而未及时入账新增的固定资产。如收到上级主管部门无偿赠予的固定资产、未达到规定标准批量购入但使用期超过一年的固定资产等未入账。二是应销账而未销账减少的固定资产,如已丢失、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实物不存在但在财务的账面上没有根据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报废核销。三是不按期进行清查盘点,固定资产盈亏底数不清、原因不明,资产的动态信息掌握不准确,导致账实不符。四是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多数没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不能如实反映单位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为清理、转让固定资产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不能高效管理固定资产。
2.2 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是用来营利的,其购置资金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容易导致自上而下管理意识缺乏、责任心不强,出现资产浪费和使用维护处于低效能状态,极大地降低了固定资产的利用率,造成了资源和资金浪费,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并影响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3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较多注重行政、财务开支方面的制度建设,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建设,存在制度缺失或者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日常使用管理缺乏细则
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没有详细的管理操作细则,购置资产无标准,也无计划分析,仅是自身使用需要,并不考虑购置的必要性及其使用效益,常常盲目地添置、重复购置,最终导致较为严重的资产闲置浪费。资产使用既没有资产使用效率評价标准,也没有评价方法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领用、保管交接手续不规范,管理职责权限和范围不清晰,使用人员责任心不强、保护不当、维修不及时问题屡见不鲜,使得固定资产使用周期变短,常常出现提前报废的情况。
2.3.2 资产处置随意化
资产处置没有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办理,既没有请专业人士对报废资产进行审核及评估,也没有经过上级审批就擅自对自己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转让、租赁、报废处置。
2.3.3 缺少定期盘点环节
不进行定期盘点,甚至长期不对账、不清点,以至于不能及时发现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造成了资产价值与实物相脱节,发生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现象,更不能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存量、结构和存在状态。
以上现象说明,固定资产的无序管理势必造成相应业务流程及监督机制的缺乏,管理权责划分不明确、不清晰,没有相关的责任赔偿及追究制度,后期的检查监督工作做不到实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无法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不能进行资产效益评价及有效监管。
2.4 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具备专业性的工作,需要专门的财务知识和管理理念,但实际工作中,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多数是兼职,不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能力,对固定资产的登记和会计核算不能按要求和程序进行,一些错登、漏记的行为时有发生,管理技术与方法也相对落后,导致固定资产出现账实不符、浪费闲置等一系列问题,资产使用效率较低。
2.5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
一些基层单位普遍存在使用手工台账登记固定资产,面对数量日益增多的信息量,查找与记录都比较烦琐。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流动性大,资产账的反映不及时,各使用部门不能实时迅速查询到所拥有的明细及数量,严重影响账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单位其他关系人难以实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动态信息,无法做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以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3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提高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
单位负责人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是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难题的关键。若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益与领导的绩效考评相挂钩,并列入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核评价的范围,可使单位负责人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带头以切实行动规范管理,强化管理氛围并进行全面普及,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1]
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管理责任制,清晰界定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使用部门(使用人员)各自的职责权限和责任,并且进行定期考核,与绩效挂钩,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1]
3.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落实与考评
只有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切实保障制度有效执行,才能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各单位应根据固定资产的不同性质和用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有效管理制度和审查监督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第一,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制度。购置要根据实际情况从经济、技术性能及适用性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后采购,避免盲目购置造成浪费。购入后规范资产使用行为,先验收入库再领用出库,财务、保管及时做好记录,真实、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及账面价值,同时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物尽其用。處置资产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申报审批,规范报废或转让。
第二,建立专门的清查小组定期清产核资。每年组织人员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全面或重点物资的实地盘点[2],全面掌握资产的数量、使用、毁损等情况,并与账面情况进行核对,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对盘盈或盘亏的资产积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程序做好损益认定与账务处理工作,保证账实相符。同时据实了解资产的使用部门和使用状态,为领导对资产采购审批、调剂使用提供决策依据,以提高使用效率。
第三,针对管理流程,全方位设立相应的监督、考核与奖惩激励机制,实施绩效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内控管理模式,及时监管固定资产的变化情况;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模式,把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归入到绩效考评中,以便明确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固定资产管理顺利进行。对于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或丢失的,应查明原因,根据情节轻重追究过失人的责任,并由其负责部分或全部赔偿,同时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确保资产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3.3 提高管理人员相关能力及使用人员的职业道德
应定期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与管理能力,引导他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遵守相关的会计制度和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固定资产购置时入账价值的确认与计量,折旧的计提,清查盘点中盘盈、盘亏的账务处理,出售、报废、毁损等业务处置的程序和规定,准确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数量和价值,及时维修保养等,及时解决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会在实际中运用更合理的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固定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其对管理人员的工作配合程度及对固定资产使用的科学合理性,均将影响该项工作的管理效率。尤其固定资产的处置应由使用部门根据资产的实际状况提出处置申请,填写《固定资产处置申请单》。分管负责人对《固定资产处置申请单》的真实性、必要性、合理性进行审核。所以对固定资产使用者而言,树立实事求是、科学规范使用、处置固定资产的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3.4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手段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具体实施中,应根据单位自身实际状况,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连接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以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从购置到使用再到处置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减少管理人员的基础工作量,实现数据资源的实时共享、有效衔接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自动化管理,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确保固定资产账、卡、物三者相符,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全面监控和有效利用。
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件长期而繁杂的任务,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笔者认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绩效评价体制机制,形成一套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发挥绩效评价手段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再结合提高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职业道德等措施,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运行。
参考文献:
[1]李苗苗,尹伟娜.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效途径探讨[J].交通财会,2015(330).
[2]叶子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J].经济师, 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