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术在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现状及建议
2019-01-13于烨堃王京虹
于烨堃 王京虹
[摘 要]农业保险在承保和理赔等方面的业务存在很多不完善和低效率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3S”技术是一种集遥感、定位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一体的高效技术系统,逐渐被应用在农业保险的业务中。经过调查访问,总结出“3S”系统在农业保险的应用现状,创新性地研究了该系统在应用过程中的不足主要在同行之间的关系、农业数据的获取以及卫星的精度三个方面,并认为融合“3S”技术的农业保险公司应该加强与政府、高校和同行的合作与联系,建立行业统一标准,完善对系统的教育和对数据的规划,为实现按图承保和按图理赔的最终目标出谋划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3S”技术;承保;理赔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5.022
1 引言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和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农业保险成本高,风险控制能力低的问题出现,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道德风险控制和理赔效率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影响了农业保险应有的经济补偿,融资和社会管理职能的作用。
在承保时难以准确地验证土地的位置和面积,并且难以管理和控制风险。在索赔方面,特别是大灾之后,灾害的范围,调查的恶劣环境,专业支持是不够的,还有成本,效率和准确性都是目前农业保险所欠缺的。因此农业保险需要科学的支持,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体系迫在眉睫,创新发展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三个技术术语的总称。作为一种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技术,能够快速的搜集信息,如农业生产,可将这些信息及时的分析出来,客观性比较强,不受主观的影响。此外,运用“3S”技术开展资源、灾害的预测与检测,并及时反馈信息,作物估产、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决策上的信息支持,同时也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更高的服务质量。
2 “3S”技术应用对于保险公司的影响
“3S”技术对于保险公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公司的赔付率。如表1所示,总结了我国主要农业保险公司2009—2015年的赔付率情况及与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对比情况。
从表1中列举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涉农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收支情况以及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历年赔付率占比。根据赔付率可以看出,在2009年、2010年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赔付率远高于平均水平,公司收益甚少。而在2010年引进了“3S”技术后,该公司的赔付支出大幅度减少,赔付率远低于平均水平,足以证明引进的“3S”技术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保险赔付中出现的标的不明确,重复投保,查勘定损困难等问题,从而降低了赔付支持,增加企业利润。在之后的2013—2015年,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经历了农业巨灾带来的亏本情况,以及其他公司相继使用“3S”技术减小了公司之间技术上的差距,所以赔付率又回到了同一水平。
結论: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公司对“3S”技术的整体应用和重视水平有所提高。“3S”技术属于遥感高科技,更新换代快,保险公司在引进和使用“3S”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协调配合,否则就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
3 “3S”技术解决黑龙江省传统承保与理赔方式的优势
3.1 改善农业保险承保方面的不足
第一,数据获取更为简便。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中国涌现出了大批农业相关的商业大数据公司,这些大数据公司凭借自身的优势,一方面在各自领域开展应用及服务,另一方面收集相关领域的大数据。但是这些企业的大部分数据都是在企业之间分配,服务于该企业的主营业务,较少能与农业保险进行融合应用。同时,还有大量农业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但由于各个部委的数据存在保密权限,对农业保险行业开放共享难度较大。通过使用“3S”技术可以将数据公司统计的大数据与农业保险结合,响应政府对于农业保险扶持政策,解决对于保户信息了解不全面的问题,并且对当地保险深度深入了解便于展业。
第二,增强农户投保意识。以往农业保险推广过程中农民的农业保险意识薄弱,对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起关键作用认识不够,购买保险欲望不强,保险需求有限,农业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保险知识宣传不到位,导致保险展业效果不理想,而现有技术的应用让投保更为简便,农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深入了解农业保险。
第三,降低逆选择风险。一些地势低、受灾频率高的农户,参保的积极性较高,为保险部门开展保险业务,保险产品推广,带来较大风险。保险公司通过“3S”技术可以实现对各个地区提前了解,适当调整保费,避免逆选择。
3.2 解决农业保险理赔方面的不足
第一,增强保险公司抗巨灾能力。目前黑龙江省大多数保险公司应对巨灾风险的手段主要还是依靠再保险和保险公司每年提存的少量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对巨灾的预测预防水平有限。而“3S”技术可以有效地帮保险公司对风险进行管控,减少潜在风险引起的理赔事故,降低准备金提存率提高收益。
第二,精准理赔。以往保险公司按照自己收集的数据来确定受灾比例与理赔数额,但农民认为受灾减收比例与保险公司认定的受灾比例不一致,实际理赔金额低于农民心里预期赔付款,这种心理落差会导致产生理赔纠纷,影响农民的投保积极性。“3S”技术可以提供精确的图斑库,较为精准的定位受灾情况,并根据承保时录入的地标图,准确计算出受灾比例,双方受益。
第三,取代集中代理模式,避免滋生犯罪土壤。集中代理这一投保理赔模式农户普遍耕地面积小、空间分散特征,大大减轻了单个农户投保的工作量,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逐户逐地进行定额核算、理赔太过烦琐和复杂的原因,实践操作中,会产生诸如职务人员绕过农户垫付保费以骗取补贴和保额、虚报瞒报理赔金额中饱私囊的现象。而 “3S”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简便的区分每个散户的投保标的,结合大数据系统将投保情况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避免代理的烦琐和潜在道德风险。
4 “3S”技术在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现状
本文以黑龙江省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为例,该公司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3S”系统,并开发了基于“3S”技术的农业保险运行平台,为农业保险尤其是种植险的承保和理赔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结合该公司的技术应用现状,总结出目前黑龙江省“3S”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现状。
4.1 确定承保地块标准信息
承保地块的标准信息包括承保地块的位置信息、面积信息、作物信息和权属信息。首先是形成行政区划的空间数据信息,收集以村为最小行政区划的数据资料,作为承保和理赔应用的基础区划信息。其次,将地块矢量化,结合卫星图像为地块标记横纵坐标,作为承保地块识别、作物识别、权属识别的基础地块信息。“3S”技術可以准确确定保险公司承保标的的准确地点,不仅为偏远地区标的位置的确定减少难度,也为日常承保、核保带来了巨大方便,节省了绘制地图的时间并且可以随时更新。最后,将每块地块的作物信息和投保人权属信息等进行匹配,形成完整的承保地块标准信息。
4.2 监测作物长势与地块状况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承保作物的长势与承保地块的状况,获取相应图像,将承保植株的叶片大小、植株高度、果实大小与标准实验数据进行测算和对比,与其他农作物进行区别,准确计算承保面积,避免逆向选择与谎报受灾面积的风险。
同时,对承保地块盐碱情况、污染状况及其他指标状况与趋势进行检测,及时通知投保农户进行预防和改善措施。
4.3 监测承保期间的风险
“3S”技术实时监控监测气象环境,建立气象环境模型和农作物生长数学模型,对气候变化为农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和可能的损失进行评估分析。在承保过程中进行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预警,支持农业保险防灾防损信息咨询平台,为农户提供风险管理指导,树立其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保险公司对承保标的实现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效率。同时, 根据上述农业数据的收集和积累,对农作物的风险大小进行评估,准确确定保险费率以及其他相关的保险条件,提高黑龙江省农险承保的质量。
4.4 辅助查勘定损与理赔
“3S”技术可以对比受灾前后的卫星图像,结合实地调查的损失数据与模型计算的损失数据,可以更加全面而迅速的了解受灾状况(如台风的范围与路径、旱涝灾害的范围与程度、火灾的范围与面积等)与损失情况,受灾不严重的地方可以派遣较少的工作人员勘察,使得查勘定损时的人力物资资源调配更加合理有效,还可以及时准确地确定理赔数额,规避了一定的道德风险。而且还能为保险公司带来业务方便,提前计算查勘面积与费用,使农险理赔更加科学公正。慢慢形成一套全新高效的查勘定损与理赔的技术程序。[2]
4.5 构建地区农险数据库
“3S”技术所积累的土地状况信息、农作物生长状况信息、气象信息逐年积累,会形成特定地区的农业保险时间序列数据库,用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日常指标分析和预测,建立该地区农业保险评估体系,有效评估和预测农作物生长状况、土地状况和自然灾害状况,及时向政府和农户提出建议和预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保险环境,降低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与经营成本。详见图1。
5 黑龙江省“3S”技术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5.1 各个保险公司之间缺少合作
本团队在社会实践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各个保险公司对于其他保险公司的“3S”技术应用现状的了解程度有限,缺少必要的合作,大部分是公司内部独立研究,同业之间沟通较少而竞争心态较为突出。虽然该技术已经广泛存在于农业保险公司中,但是这种消息的隔绝状态会导致遥感技术在保险行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受限。
5.2 农业数据获取困难
其他遥感公司做出的数据会与公司自己得出的数据有偏差。例如2016年大庆齐齐哈尔大灾(旱灾与涝灾)时,其他数据公司得出的赔付在60%左右,但实际的赔付在200%~300%。如果按照其他数据公司的赔付率赔付就会引起农户的纠纷。再加上农业的数据采用抽样调查所得,本身不是完全精确的数据。用往年的平均产量计算今年的平均产量的计算方式还会受到政府制定的条款影响,要按照统计年鉴进行调整,数据的获取就会有很多麻烦。因此保险公司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比如减产量的数据)来增加定损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5.3 卫星监测精度不够
由于保险公司目前使用的卫星遥感技术观测精度有限,会导致观测结果与植株实际生长状况不符的问题。例如,玉米存在花期不育的情况,即玉米植株长势很好但是却没有结玉米。卫星可以观测到玉米的长势。对于花期不育的玉米却无法识别到底有没有长出玉米。因此不能完全依据遥感技术的判断结果,仍需要结合人力的实地查勘。
6 融合“3S”技术的保险标的风险评估
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作物风险评估系统前,保险公司只能用过去已发生的历史灾情和理赔案件,对大面积承保标的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而不能对农作物存在内在风险进行有效认识,遥感大数据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对农作物风险大小的认识由定性转变为定量。
具体分为六个主要步骤(详见图2):一是将农作物的综合风险划分为地理信息、遥感、历史灾情和业务四个维度,对各个维度继续细分,然后找到各个基层子维度对应的指标;二是对准则层的元素赋权,权重的确定要结合数据公司和农险公司的沟通与业务经验;三是汇集遥感技术和农险公司各自数据库中的数据;四是构建基层各个指标的隶属函数,计算上一层的评判矩阵,用权重和评判矩阵相乘得出上一层各个元素的综合评判;五是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求出各个承保标的的农作物风险综合评判数值,进行比较,风险较高的标的使用较高的保费,风险较低的标的使用较低的保费;六是据此实现遥感大数据在农业保险中的创新应用。
7 融合“3S”技术的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创新发展战略
7.1 保险公司与政府及高校合作
与政府合作,可以得到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也可以从政府中管理农业的部门获得相关农业信息,减少资金压力、降低数据等相关信息的获取难度。与当地高校合作,可以获得专业研究人员的帮助,有利于改善技术,完善研究方式,降低保险公司本身的科研压力,可以一心专注于业务运营和产品开发。
7.2 保险公司与其他保险公司合作
同一地区的保险公司之间加强合作,相互沟通遇到的困难,共同研究解决办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综合各自的数据信息,共同开发当地的作物生长模型、气象变化模型、土地状态模型等数学模型,建立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中使用的行业统一标准,有利于减少纠纷,推进农业保险行业向前发展。共同分担技术成本,引入更先进的遥感技术,增加作物观测的精度,减少遥感技术判断结果的失误。
7.3 加强“3S”技术应用的系统教育
利用各种渠道对农业保险和“3S”技术相关知识进行宣传,让普通农户更加了解 “3S”技术在农业保险中的原理,更加熟练地运用农业保险信息系统,为未来投保理赔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同时,政府部门也要联合相关技术机构与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这些人员应包括研发人员、理赔人员、核保人员和管理监督人员等。除此之外,对基层协保员的培训也至关重要,因为他们一般会直接与农户沟通、进行农业数据的收集、查勘定损和办理理赔业务,更需要熟练运用“3S”技术平台。
7.4 科学规划数据
首先,对于遥感数据分析模式的采用,采用业内合作,规定统一的指标和模型,如不同作物生长状况指标的统一、受灾程度分级的统一等。通过合作的方式,经营农业保险的所有公司商定一个固定的计算模式或使用统一的数据分析公司提供分析的数据,采用统一的数据分析,使整个行业规范化化,可以让农户对于数据更加信服。
其次,对于基础大数据的选择,减少对散户的承保,支持规模性经营的农户,规模经营模式规范化标准化,更利于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对农业种植面积占比较大的农户的精准分析更具代表性。
最后,对遥感数据进行校准,无论是对于保险公司还是数据分析公司都应增加实地考察,分析数据的可行性准确性,将实际数据与分析数据进行对比,降低误差。
7.5 实现业务与遥感的完全对接
原保险业务的对接,在接收承保时,设计手机微信小程序或App,农户通过将农田实际情况上传到客户端,保险公司对上传标的进行遥感验标,确定承保地标号,在应用上与农户确认,完成承保。查勘定损时,农户将自己发生灾害需要理赔的标的标号发送到客户端,保险公司根据情况,使用无人机对出险标的进行查勘,确定损失情况,根据理赔条例实时与农户协商理赔款。
再保险业务的对接,在建议一中已经提出过使用统一的数据分析模式,所以对于保险标的的情况均可在再保险公司所应用的App中查找到,并且根据大数据共享的前提,发生再保险赔付时,无论是采用比例再保险方式还是非比例再保险方式,再保险公司均可以根据App中提供的理赔数据确认分出责任额,既方便又准确。
参考文献:
[1]吉福君.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D].南宁:广西大学,2005.
[2]刘枰汐.我国农业保险问题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0.
[3]韩辉. 我国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改革的实施效果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4]张怡,张晓京,林昱雯,等.美国农业保险体系对黑龙江省的启示[J].热带农业工程,2018(1).
[5]赵思健,张峭,陈敬敏.大数据视角下的农业保险创新与提升[J].保险理论与实践,2017(12).
[6]汪涛,蔡强,朱云娴.我国农业保险健康有序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J]. 改革与战略,2018(9).
[7]庞婉婉,王成林,孙秀荣,等.中国红十字会追溯系统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J]. 物流技术,2018(5).
[8]陈政.论我国《农业保险条例》对农业保险的定位[J].广西社会科学,2013(4).
[9]赵晨.以再保险为基础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10]杨华柏.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J].中国金融,2012(8).
[11]刁杨.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12]黄荣.新疆农业保险支持农业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 2012.
[13]李勇杰,王海萍,陈水森.融合3S技术的广东农业保险创新发展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3(10).
[14]李娜娜.武川縣农村金融产品供求的调研[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于烨堃(1998—),男,汉族,山东肥城人,本科,研究方向:保险;王京虹(1998—),女,汉族,福建人,本科,研究方向: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