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过紧日子不是权宜之计

2019-01-13社论

领导文萃 2019年23期
关键词:刘昆标尺市县

社论

日前,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最新出版的《中国财政》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提出“从事业成功重要保证的政治站位和高度,着力推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在各方面预期下半年财政减收压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仍要保持的情况下,这番言论颇有向各部门各地方喊话的意味,传递的信息也相当清晰,即政府过紧日子不是权宜之计。

此前有一种逻辑,更容易将政府过紧日子看作一种应激反应。道理看起来很简单:减税降费可能导致地方收入下降,而财政支出特别是民生等领域的支出是刚性的,要保证兑现对百姓的承诺,除培植新税源外,只能压减政府开支——今年中央预算除重点和刚性支出外的一般性支出压减了10%,很多部门还主动加大了“三公经费”压减力度。从省区到市县,各地方各部门都在做同样的事情。

这种说法貌似合理,却经不起推敲——是不是说,一旦财政宽裕了,各部门各地方就可以理直氣壮地过宽松日子了?显然并非如此。财政所为之事原本就是为国理财,为民服务。不管钱多钱少都取之于民,这笔钱怎么用,使用效率如何,理当接受公众的监督。预算公开之所以重要,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请允许我们说一句,对各级政府部门而言,过紧日子不等于“过苦日子”。在老百姓眼里,勤俭节约持家是美德;到了政府部门这里,勤俭节约是本分,没什么可计较的。本来是正常日子,哪里是什么“紧日子”。那种大手大脚,浪费公款的做法根本就是败家子的行为。如果有人说,过去有些政府部门就是这样过日子的,要追问的是如何补上监督和问责短板——那绝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从年初至今,各中央部门、各地方从省区到市县,争相公告要“过紧日子”,仔细看来,各部门各地方的对策大同小异,归纳起来无非是进一步压减行政费用,比如砍掉原本就不该花的会议、考察等经费,不兴办新的楼堂馆所。再就是通过盘活存量等措施,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很多财政资金早已拨付,但躺在某些单位的账户里面多则数年,根本就没有花出去。这笔钱到底有多少没人知道。

照我们的理解,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紧日子。这种紧日子说开了,就是进一步严肃财政纪律,优化财政开支。换个角度看,财政减收无意中变成了一种倒逼机制,由此我们能以更严格的标尺衡量各级政府的开支账本。很多部门连续几年压减行政开支5%~10%,这是否说明部门开支里还是挤得出水分呢?如果从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的角度衡量各级政府部门,其实应该好好问一问,有多少部门还不够那么“铁”?

此前财政部长刘昆也曾提出,各级政府要把过紧日子作为财政工作长期坚持的方针。换句话说,老百姓过好日子,就必然要求各级政府过紧日子。过紧日子是一种新常态,过紧日子是衡量各级政府和官员为政之道的新标尺。

(摘自《经济观察报》)

猜你喜欢

刘昆标尺市县
中国人格的标尺
如何立起廉洁自律硬标尺?
Improvement of the short-term stability of atomic fountain clock with state preparation by two-laser optical pumping*
Cold atom clock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recision measurements*
学好党章,立好“四个标尺”
市县传真
市县传真
美名与罪名
美名与罪名
价格调整的几把“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