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2019-01-13仇刘燕
仇刘燕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担当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尤其是古诗中的文化精华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本文对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传统文化;途径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易于记忆和背诵,且传播广泛。教师要导引学生对其本质和内涵进行品味,领悟古诗凝聚的文化精华。
一、领略文化之魅力,感受民族自豪感
在古诗教学中要创造诗意环境并对其进行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以便更好地走进诗歌,贴近诗人。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领略文化的魅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从课文的注释和引文入手,挖掘相关的民族文化信息,从文字和句子中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境界。例如,在对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望庐山瀑布》中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进行鉴赏时,教师先让学生想象巨大的瀑布从高耸的山顶坠落到岩石的画面,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真实庐山瀑布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著名的山川。在学习古诗的同时,突破课堂的局限,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立足于古诗教学,感受文化之博大
教材中的古诗,其蕴含的哲理都比较强,有许多名诗要求背诵,教师应善于挖掘其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例如,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王昌龄的《出塞》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诗人依依难舍家乡的情怀跃然纸上。一年级教材中李绅的《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还有为朋友而写的四年级教材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五年级教材中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溢于言表,更有四年级教材中《墨梅》的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
三、了解作者的感受,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古人的诗歌并不是对事物的浅薄记录或描述,在诗歌创作中往往包含着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借景抒情、托物咏志等是古人常用的写作手法。
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鸟飞绝”“人踪灭”“孤舟”“独钓”等,不仅营造了一种冰冷寂寞的气氛,让学生看到一位老人独自在冰天雪地的河里钓鱼的凄苦景象。然后老师结合这一场景对作者的情感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心境。学生在学习中对当时诗人的困境有了深刻的理解,对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了深刻的体会。教学中,教师进行导引,进行示范,要求学生对古诗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学生对诗歌的意义充分理解,对诗歌的意境美充分领略,对古诗发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古诗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四、重视传统的道德,珍惜亲情和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兄弟情深跃然纸上,把手足之情推向了极致。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中孟郊的《游子吟》歌颂的是母亲的恩泽天下。曹植在《七步诗》中教导兄弟间要和睦相处。在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重视亲情,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高尚品质。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沟通是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这些诗歌都是为朋友而创作的,朋友间深厚的友谊是很珍贵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充分体会,拥有亲情和友情。
总之,教师能够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能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成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时代接班人。
參考文献:
[1]谢静.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中华少年,2017(15).
[2]路艳.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观察,2017(18).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