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从井底之蛙到跃门锦鲤

2019-01-13陈敏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锦鲤知识结构

陈敏

[摘 要] 有一个未必恰当的比喻:少数教师受到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教学习惯、教学材料、评价机制、职业态度等束缚,不知不觉沦为“井底之蛙”。只有志存高远、不忘初心、学思结合,教师才能像锦鲤一样跃过龙门化身为“龙”。

[关键词] 井底之蛙;教师

“井底之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意思是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如果用“井底之蛙”来比喻某些教师,其实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不管是教师自身还是课堂都有很多无形的“井”限制着教师的成长。只有看清它、跳出去,才能让课堂别有洞天,像锦鲤一样跃过龙门化身为“龙”。

一、束缚教师之井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课堂的全过程都在教师的一手掌控之下。教师如果没有看清自己所处的井,那么他就会不知不觉地沦为“井底之蛙”而不自知。

1.知识结构之井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以生物教师为例,其知识结构包含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全套知识体系,也包含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今天,生物学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都有长足发展,而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知识日新月异,教师老化的知识结构不就是束缚自身专业发展之井吗?

根据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所有进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市地区学校必须在2022年之前全部使用新教材;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场改革浪潮下,课程方案变了、课程标准变了,连教材都变了,教师怎么可能不需要再学习呢?只有通过各种新课程新教材的培训,才能打破教师知识结构之井。

2.思维习惯之井

思维习惯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有较大影响的思维模式。既然是长期形成的,且相对稳定,那么教师的思维习惯肯定有个“井”——思维定式。例如,有的教师擅于归纳,习惯讲授,他的课堂中随处可见他所归纳的做题经验、记忆口诀等。习惯于“归纳与概括”思维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素养”呢?

在2017年版各科的课程标准中,所有理科的核心素养都不约而同地指向“思维素养”,如高中生物和高中物理的“科学思维”、高中数学的“逻辑推理”、高中化学的“证据推理”等。可见,思维素养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维素养不单单只有归纳与概括,还有演绎与推理、批评性思维……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才能打破自身思维习惯之井。

3.教学习惯之井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大多数教师也习惯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近几历次课程改革的重点都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如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重实践”的基本理念。教师不能只重视教,还得重视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习惯及其他长期养成的教学习惯不也是课堂教学之井吗?相反,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习惯,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习惯,将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成果就是很好的证明。

4.教学材料之井

课堂教学都有固定的教材。教材中的内容是不是都要教?是不是只教教材的内容?是不是一定得按教材的顺序教?是不是一定得按教材的编写思路教……这些问题不时困扰着每一位教师。虽然已有不少教师接受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但是跳出教材还要教什么,教师们还未达成共识,仍在继续探索中。

5.评价机制之井

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约着教师的行为。评价机制这口井有必要存在。问题在于是否全面、公正。以往,对教师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既阻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又导致了“考什么教什么,重智育轻德育”现象的蔓延。评价机制这口井应该越多元越科学越好。

6.职业态度之井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之一。它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但是,职业倦怠也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18年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进入“职业倦怠期”的教师,对教书育人提不起兴趣,对职业充满了厌倦情绪,工作绩效低。带着冷漠的情感走上讲台,教师能上好课吗?学生能有多大收获?所以,职业倦怠就是教师职业态度之井。

二、跃过龙门之道

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可以为教师指点迷津。鲤鱼为什么要跳龙门山?因为它们听说龙门风光好。龙门山那么高,怎么跳?使出浑身力气,纵身一跃,即使烧掉尾巴,忍着疼痛,也要继续飞跃。终于有鲤鱼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坐在井里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向跃过龙门的锦鲤学习。有目标、肯努力、能坚持!

1.志存高远

教师的“志向”即视教育为事业,此乃“师道”的价值内涵。基于舍勒的价值伦理学视角,教师的志向指引着与其相符的教育行动,并朝向特定精神价值的实现。因此,教师有必要立足于精神价值的高度,明确教育之“志”,坚守教育信念,以“为师之道”引领学生“为人之道”,唤醒学生的“向学之心”与“向善之志”,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教师的志向可以是成为教育家的大志,也可以是追求职称晋升的小志。不管哪样的志向都可成為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至于知识结构之井、思维习惯之井、教学习惯之井、职业态度之井,对于有志向的教师来说,都不是难事。

2.不忘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季羡林先生的教育初心就是为了更好地在三寸讲台上教书;李镇西先生的教育初心就是怎样把眼前的这一堂课上好,怎样把眼前的这群孩子带好。教育家们的教育初心都是在三尺讲台上好好地教书育人。

所谓好好地教书,就是教师不仅自己要看到“书”的全貌,还得让学生知道“书”的全貌。教材只是这门学科的部分概括。因此用教材教,而不是局限于教材,更不能“考什么教什么”,跳出教学材料之井是必须的。

育人是教书的目的之一。评价学生不能唯分数论,评价教师也应如此。多元的评价机制是时代的呼唤。打破评价机制之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智慧和努力,教师自身还是要不忘初心。

3.学思结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待教育,教师既要学又要思。

张贵勇先生在《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中总结道“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王崧舟先生谈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把它分为“读书转化为底蕴、底蕴转化为教学”两个过程。可见,学的首要途径是读书。

乘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教师还要多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专家们对教育规律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学习优秀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与广大同行们充分交流思想,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跟上改革的步伐,甚至成为跃门锦鲤。

教师如果能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想成为井底之蛙还是跃门锦鲤,改革的种子就已经在他的心底里开始萌发了。志存高远的教师能正视自己所处的井;不忘初心的教师才能安心教学、精益求精;读书学习思考,坚持努力,教师才能一跃成龙!

参考文献:

[1]张斌.中国成语故事[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2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8-08-25.

[4]萧浩辉.决策科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

[7]中國人力资源开发网.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EB/OL].https://www.docin.com/p-1188750658.html.2018-07-12.

[8]陈桂生.师道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86-87.

[9]朱晓宏.论教师的价值引领:从志向到行动——基于舍勒的价值伦理学视域[J].教育研究,2017(10):106-113.

[10]张贵勇.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锦鲤知识结构
有趣的锦鲤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语文教学中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