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本意识”视角的体育教育策略探析

2019-01-13马晓云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策略

马晓云

[摘 要] 教学改革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基于“生本意识”视角的体育教育策略问题进行探讨,从提高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的吻合度、思考教学方式与学生训练方式的匹配度、关注教师思维与学生训练感知的差异性等方面,寻求促进体育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生本意识;体育教育;策略

“生本意识”视角下的课程教学活动,倡导基于学生诉求开展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育教育是义务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将“生本意识”融入课程教学理念中,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在体育教育中的持续深化,保证体育教育综合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提高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的吻合度

提高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的吻合度,有利于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以学生为本位考量教学目标问题,以学生个人目标为基础设定的教学目标,也更易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比如:教师进行“营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一课的教学时,从教师视角而言,诸多教师期望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营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之间的关系,并通過相互关系的了解,指导学生掌握有效控制体重的可行方法。而从学生视角看,学生对于营养、体育锻炼与控制体重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主观认知,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不期望在关系学习中浪费太多的精力,反而更期望了解成长阶段补充营养的正确方式、适合自身年龄段的体育锻炼途径和项目、有效控制体重的途径等。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便需要重视从学生视角设计教学,提升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人学习目标之间的吻合度,从而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思考教学方式与学生训练方式的匹配度

教学方式是决定教学质量、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由于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能力、体育训练的耐受度也会存在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便需要重视自身教学方式的调整和变革,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学方式与学生训练方式之间的匹配度,从而保证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比如:教师在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要领的教学时,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多采用机械式的重复训练为主,很多学生经过多次训练依然无法掌握运动技巧,便会对重复性训练丧失兴趣,同时还会认为篮球训练枯燥乏味、难度大,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兴趣等因素进行充分考量,以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保证学生的运动能力能够通过教学活动的训练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在实际训练环节,对动作要领进行示范,进而契合学生的性格特征,设计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等训练方式,改变传统教学领域出现的重复训练情况,利用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富有新颖的体验,从而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关注教师思维与学生训练感知的差异性

教师思维往往基于成人视角,而学生处于身心不断成长和发展阶段,对于训练方式及训练内容的感知能力也会存在差异,与教师思维也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重视在教学思维与学生训练感知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利用合理的方式弥补由于感知差异而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强化语言指导,对学生进行正误训练、感知能力训练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运动的肢体表述能力,从而逐渐减少教师思维与学生训练感知之间存在的差异。

比如:在进行“体操”的动作训练时,教师思维不免存在利好心理和功利心理,期望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操项目运动技巧,但是由于学生的肢体柔韧度、肌肉群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便会在动作表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因而在训练感知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正视和理解差异性因素的存在,可以应用正误训练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正误训练感知的对比,从而自主体会自身与教学思维之间的差异性,刺激学生产生自我纠正和完善的意识,循序渐进地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学生的学习效能是衡量和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教师需要重视“生本意识”的实施与落实,以体现其对体育教育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国准.生本理念对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作用[J].运动,2017(19):108-109.

[2]龚海勇.基于“生本意识”视角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J].田径,2019(1):49-50.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