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语文课堂互动中的渗透
2019-01-13王峰春陆卫星
王峰春 陆卫星
[摘 要] 积极心理学专门研究如何通过心理构建的方式使人获得幸福感。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营造积极、幸福的氛围,使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并提升语文技能。本文尝试探讨如何实现二者的渗透融合。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语文课堂;互动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传统心理学研究人类消极病态的心理症状,而积极心理学面向的则是普通大众,它以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研究人的美德、优势和潜力,提倡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激发每个人自身固有的积极品质,从而获得幸福感。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之一,要想充分利用好,我们就应该积极去思考,探寻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机制,搭建起激励机制,激发积极情绪,促成学生积极稳定的心理体验,从而唤醒学生心中的积极情感,让课堂更有效,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与思考带来的幸福感。
一、尊重学生感受,倾听他们的声音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能扩建个体的心理资源。”积极良好的语文课堂互动,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心理环境,学生更乐于探究思考并表达,语文教师自身的积极品质也能得到激发和展现。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发展,这种发展应该是建立在对学生现有能力认知的基础上,学生不表达,不展示,不感受,教师又如何认知学生能力呢?只有认知了,教师的教学措施与发展手段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堂上做一个倾听者,这点对于教师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自己饱含情感的声音和适当的肢体语言,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更充分地调动起来。
以《兰亭集序》教学课堂教学互动开头为例:
生:我初看课文标题,以为《兰亭集》是某一个人的作品集呢。
师:那么预习完全文后呢?
生:我读完文下注释才发现我理解有误。原来《兰亭集》是东晋名士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后将诗作汇编而成的集子。
师:是的,文下注释也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文下注释的第一个,往往都是给我们提供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创作背景的。
生:我在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有些句子的大体意思能理解,但是要做到字字落实有点费劲。
生:这篇序虽然篇幅不长,可是我在预习的时候发现三个小节当中各有一个直抒胸臆的词:“乐”“痛”“悲”,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转变,他是一个消极悲观的人吗?
师:你预习得相当细致,能够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且有自己的思考与疑问,非常不错,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行吗?
(学生点头)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预习都发现了自己存在疑问的地方,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本,去解决这些问题,走进当年的诗会现场,走进王羲之的内心世界吧!
教学实践也说明了,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会留意到文章中不认识的字和难懂的词句,也会留意文章的细节和情感,有强烈的探究意识。这些也正是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学会赏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心理实验表明,周围人的正向肯定会起到正导向的作用,“说你行,你就行”。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针对他们的表现,给予适时的点评,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内心的满足感会驱动他们更好地投入课堂,从而挖掘自身内在的潜能。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及时发现学生的出彩处,并给予肯定表扬;问题处,及时指出,并耐心细心地加以引导纠正。正确被肯定,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内心充盈的是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得以增强;问题得以解决,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与爱,在问题的解决中收获知识的进步。
在课堂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是对单个学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从他给出的问题的结果去评价,也可以针对他所用到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去评价,语言的组织,声音的清晰响亮都可以纳入评价体系。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评价和衡量一个学生,并一以贯之于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一定能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积极心理学在语文课堂互动中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積极性,在有效的互动中习得语文的相关技能,充分释放他们在感知、鉴赏等方面的潜在能力,搭建起他们积极的心理机制,推动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将积极心理学更有效地融入渗透到语文课堂互动中的研究,值得进一步去钻研,去实践。
参考文献:
[1]白玉萍.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6).
[2]陈虹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积极语言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7(17).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