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练笔”:高效作文不可或缺
2019-01-13常瑞虹
常瑞虹
[摘 要] 小学阶段的“小练笔”,应该重视“读”,基于教材“小练笔”;注重“境”,创设情境“小练笔”;张扬“评”,多元评价“小练笔”,以此为学生真情作文、自由作文、快乐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高效作文;小练笔;读写一体化;情境设置;多元评价
“小练笔”,顾名思义,强调一个“小”。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多次数的、高质量的“小练笔”,正是为“大作文”而奠基,是成功作文和高效作文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
一、重视“读”,基于教材“小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语言、思想、写作等方面都值得学生借鉴的精品之作,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小练笔”资源,抓住其中的“读写点”,让学生“依样画瓢”,或内化吸收,或反向论述,让模仿、重组、创新等言语实践活动融于一体。
如,学习《唯一的听众》时,就可以基于教材“小练笔”,从不同人的身份写学完此课的感受,
“老人”:孩子刚刚学琴,应该给予鼓励而不是打击,毕竟每一个初学琴的孩子都有“拉锯”般难听的时候。
“我”:原来,老人第一次的“真不错”并不是指“我”拉得多么好,而是鼓励“我”坚持不懈,最终必将取得成功。而当“我”知道老人的真实身份时并没有对老人揭破这一切,并“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实际是想将这一切化作动力,通过勤奋努力回报老人的恩情。
“妹妹”:原来首席小提琴手一直鼓励,而我们一直打击,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呀……
毋庸置疑,写是建立在对原文深度理解基础上的——充分把握和感受文本中诸多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的特点,才能做到有话可写、有感而发、有情可抒。
二、注重“境”,创设情境“小练笔”
“我们的教学不能总是老生常谈,让学生缺乏学习的‘食欲。”课堂中“小练笔”同样需要“食欲”。如何刺激“食欲”?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就像风中的“烛火”悠忽熄灭,单项灌注和强硬命令,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甚至引起反弹。唯有创设情境,才能让学生“有话想写”;引领学生真实地投入鲜活的、具体的情境中,真实体验,才能让学生诸多需要宣泄的情感充盈在心间,此时此刻,还怕学生无话可写吗?
如,当场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和家长打电话:可以对学习问题,也可以是生活问题,甚至可以就环保问题、水源问题进行讨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认真观察打电话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电话另一边人的表情和动作,然后当场进行小练笔。
三、张扬“评”,多元评价“小练笔”
小练笔之后是将其束之高阁,还是当场或稍后进行个性、中肯、全面的评价呢?显然,张扬“评”是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小练笔”的不竭动力。时下,一些课堂中的小练笔常常虎头蛇尾,只有“轰轰烈烈”地写,缺乏“货真价实”的评,这样的状况导致学生练笔兴趣的日渐丧失和写作动力的日渐枯竭。基于此,教师应重视“评”,让评价成为一种正能量,成为学生练笔活动中的“催化剂”。
如,一名学生写道:“我讨厌英语老师”,那么教师是否以“不能表达消极的情感”而彻底“封杀”呢?又如,另一个学生写道:“爸爸,你这么赌、赌、赌,从来不关心我的学习,我恨你。”教师是不是会以“应该积极传播正能量点”而加以否定呢?再比如,“我喜欢玩耍,喜欢游戏,喜欢吃辣片……”,教师是不是因强调“应该写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而打一个低分呢……
如何让“短而小,小而精,精而广”成为小练笔的常态,如何在“小”字上下功夫——短小、精炼、集中;如何在富有成效的小练笔中洞开其视域、陶冶其性情、锻造其智力、丰富其精神,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有太长的路需要探索。教师,应该是这条实践之路的铺垫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小学生应该是这条实践之路的探索者、坚持者和受益者。
参考文献:
[1]李海华,张祖庆.习作哪得清如许,群文读写活水来[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5(7):8.
[2]顾利國,严育洪.把课上得有滋有味的三重境界[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8):22.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