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家访成为沟通学校与家长的桥梁

2019-01-13潘敏张绍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后进生爸爸家长

潘敏 张绍杰

家访是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的必要条件。

一、明确家访目的,真情给家长,温暖给学生

家访的目的就是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交换意见、共同研究如何教育好学生的对策。转化、引导学生是与家长的配合分不开的,双方要齐抓共管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每接手新的班级,我都会主动向原班主任了解该班学生的情况,如哪些是优秀生,哪些是双差生,哪些是调皮生,从而在自己心中有个度。王同学,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上课总是精神分散,下课站在旁边看别人玩,不乐意和同学交往,摇头或点头便成了我和他唯一的交谈方式。为此我进行了家访,家长看到我后露出惊讶的神态。通过了解,他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使王同学从小就由奶奶带,奶奶怕他受外界的伤害就不让他和同学玩,家庭的过度保护忽视了孩子与同学交流的正常心态,导致他缺乏与同学接触的机会。在学校,教师特意安排一些同学接近他,与他做朋友;上课中,我特意多让他回答问题,及时给予对他的肯定;平时让他充分参与到班集体中。家长则带他多接触亲戚朋友,让他多点见识。慢慢地,他不断在改变自我,上课也积极举手发言了,下课也主动和同学玩了。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学生就像颗待发芽的种子,老师的爱就像暖和的春风、甘甜的春雨,去温暖他、滋润他,他的心灵之花就会绽放。

二、精心选择对象,把握时机

实践证明,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成效。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生犯错时,进行家访都是有利时机。如肖同学,其爸爸脾气暴躁,孩子犯了错轻则训斥责骂,重则拳脚相向。因此碰到困难他也是通过“打”来解决问题。一次,一位同学不小心碰到他,他就“大显身手”。肖同学见我进入教室的那一刻,低着头,摆出一副准备接受批评的样子。可我仍然装作没有事情发生,照往常一样开始上课了。下课,肖同学仍不见我叫他谈话,他可心急了,主动地走上讲台对我说:“老师给我一次机会行不?不要让我爸爸知道这件事。”我对他說理由呢?他说:“如果让他知道会打死我的”。机会来了,我对他说这件事一定要让你爸爸知,但我可以向你保证,你今次一定不会受皮肉之苦。放学后我让肖同学的爸爸来到学校,当着他爸爸的面对他进行了教育,让他认识到错误,并让肖同学在他爸爸的面前承诺不再打架,接着我又同他的爸爸一起探讨了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从那时到现在,他打架的现象少了,性格也得到了改变。

三、在家访中“报喜”,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自己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疑是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到家难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老师,不忘这一“棍”之仇,同时也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学生文进,由于沉迷打游戏,导致学习成绩差。我进行了家访,刚跨进他家的门口,他爸爸预料孩子又生事了,脸阴沉沉地叫文进出来。我连忙解释:“请不要误会,我路过顺便看看”。气氛立刻缓和了,我谈了两件事,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文进,这时家长很吃惊,他说从没有听过表扬孩子的话。学生也非常感激,脸上有了笑容。我见时机成熟了,便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后来家长也对孩子的学习重视起来了,常常以电话的形式了解他孩子的学习、在校表现等。每次我多讲学生的长处与进步,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学生凭着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拿到在数学测试中的73分。在别人看来,他的测验成绩是偶然的,但家长和我却明白这个“双差生”的转化,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教师通过一次次的家访,反复抓,抓反复。积极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自信,给学生希望和热情。可见,给家长常报喜是后进生转化的有效良药。学生那柔弱的心灵才能在一个时刻充满阳光的环境中盛开美丽之花。

总之,家访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师与家长要沟通和配合,多了解学生,在面对和处理问题时达成共识,齐抓共管,实现家庭与学校、教师互相配合的双赢教育,为学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后进生爸爸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和爸爸
家长请吃药Ⅱ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