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发展研究

2019-01-13裴家月

魅力中国 2019年36期
关键词:民族性动画片动漫

裴家月

(榆林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第一章 中国动画发展历程

中国动画自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历经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1.萌芽期(1922—1945)

1922年,万氏兄弟就胜利的制造出了中国第一部广告性质的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其后拍摄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更是达到胜利。这也是我国动画创作的萌芽。

2.稳定发展期(1946—1965)

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动画片,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可以说是黄金时期。1960年,令全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代表作品《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小鲤鱼跳龙门》《骄傲的将军》《渔童》《孔雀公主》等……但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黄金时期的中国动画落进了低谷。

3.苏醒期(1976—1989)

文革之后,中国动画又迎来了一个复兴时期,被称为中国动画的白银时代。在这个新的创作高潮时期,而且形式和题材也不断的创新,《哪吒闹海》,它是一部大型的宽银幕动画。还有《阿凡提》《鹿铃》《南郭先生》幽默有哲理的《崂山道士》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4.转型时期(1990以后)

进入了85年,这二十多年,应该说是中国动画的一个转折时期。这里面,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动画系列片,比如有《邋遢大王奇遇记》、《舒克和贝塔》,经典延续至今。从89年开始,有很多中外合资的动画公司进入了中国,《花仙子》、《变形金刚》、《铁臂阿童木》,这些动画大多题材新颖,想象奇特,色彩鲜明,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所扎根的传统文化土壤发生了变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动画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技能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为新一代的观众所认可和接受,无疑是摆在动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中国动画从它创始初期就与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紧密相连。中国书法、京剧、篆刻、武术、皮影、古代纹饰、传统乐器等民族的艺术元素被广泛的应用于中国动画的制作之中,充分地体现出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特点。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教育的短缺,国产“本土化”动画的走向值得深思,向欧美等国家借鉴。

第二章 分析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在国外动画角色中的运用

1.欧美动画对中国传统运用及创新;

《功夫熊猫》算得上是中国味很浓的动画片了,里面的内容有五行拳、中国建筑和最有代表性的竹林、熊猫、面条等等,都是与中国元素一一对应的,可以说美国人把中国的东西运用的很好了。作为动画产业者的摇篮---好莱坞,也不可避免地爱上了“中国元素”。

2.日本动画对中国传统运用及创新;

日本动漫受众广泛,忠实观众遍布世界各地,动漫的相关产品也为日本商业带来极大的利益。从取材角度讲,日本动漫的题材极为宽泛,现代社会里几乎没有不能成为动漫素材的东西,其中自然也包括很多源于中国的文化元素材料。同时日本动漫创作者在运用这些中国文化元素时也不是一味照搬,而是大胆对其进行改动,使之符合动漫剧情的需要。日本广泛吸纳国外优秀因素,加上自身的思维创造,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动漫之路。

第三章 中国“动画学派”的缺失

1.面向的群体是儿童不是大众;

一直以来,中国动画的受众群体定位是儿童;过度迁就低龄儿童的理解能力也使得影片缺乏悬念和感染力动画创作的对象日益单一化。

2.说教化严重,了无新意;

中国动画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但在这一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化”意义,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反之,欧美、日本等国的动画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将思想性蕴含在生动的艺术形象中,通过新奇、幽默的故事,将社会中出现的问题融入动画情节中,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判断如何选择,使动画与观众直接对话与沟通。

3.重模仿,轻原创;

模仿与学习是创新的一个过程,中国动画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探索,继续寻找出路。但是,这种学习他国之处而舍弃自己的长处或将民族性任意拼凑,或片面地抽取民族性的一部分来进行动画片的改革和创新,其实都是原创性缺失的表现之一,是不可取的。

所以,在某些富于时代精神的题材方面,我们也许并不应该过分强调一定要具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和民族性,而应该适当更新观念,以时代感来强调民族性,而不是将民族性仅仅理解为狭隘的古老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民族性动画片动漫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推荐一部动画片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