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时代价值与指挥类生长军官历史思维培养探究
2019-01-13张帅郑晓静
张帅 郑晓静
(青岛海军潜艇学院基础部政治理论教研室,山东 青岛 266199)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人类的生活,横着去看,便是社会;纵着去看,便是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清醒剂。在现实工作中照好历史这面镜子,既有利于总结和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做到以史为鉴、更好走向未来,又有利于总结和汲取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做到学以增智、学以修身、学以致用。指挥类生长军官正处在思维方式内化与形成最为关键的时期,把握好历史思维的培养,对学员的综合素质和思维层次提升具有深远意义。院校教育必须着眼未来战争,大力培养指挥类生长军官历史思维能力,让学员能够真正做到制变于前,以智求胜。
一、历史思维的内涵、特征与体现
(一)历史思维的基本内涵
历史思维是指,在深入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把握现实的科学思想方法,把现实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具体来说,就是在对历史史实的时间、空间、条件、人物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运用既唯物又辩证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根本原因、重要原因、直接原因、内因与外因)、经过(开始与结束的标志、时间发展顺序、具有转折及标志意义的事件)、结果(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或者是长期与短期的作用、意义、影响、评价、经验、教训、启示),进而能够通过大量的历史偶然和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与必然,为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打下思维基础。
(二)历史思维的鲜明特征
历史思维,是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长时段思维,要求以贯通古今的智慧分析现实问题,打开当下的局限,把问题放在历史的时段中,究其然,更究其所以然,在历史中找到现实的根据。
历史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要求我们看到事物的相关性和联系性,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历史思维,是一种过程思维,注重事物本身的来龙去脉,要求我们以史为鉴、鉴往知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把握现实,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把握规律。
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之中,历史思维以其鲜明的特点,发挥着重要作用,战略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升华凝练,辩证思维是历史思维的思维内核,创新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必然要求,底线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创新运用。
(三)历史思维的体现
一是历史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全面看待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综合分析解析问题的关键步骤,是正确看待问题的钥匙,是科学思考问题的关键环节。综观历史上以劣胜优、以少胜多的战例,共同点是既重视既往经验,更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破除既有思维定势羁绊,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正确决策。
二是历史扩散思维。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它有着自己的前因后果和外在联系性。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信息时代国际战略发展的高度,根据世界战略格局走向与我国战略利益的互动关系,来谋划和实施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
三是历史创新思维。历史创新思维要求我们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从而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遇事不仅要思考“过去怎么办”,“书本怎么办”,更要思考“应该怎么办”;不仅要看“别人怎么办”,更要思考“自己怎么办”。
四是历史逆向思维。历史逆向思维能力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我们通过多角度的反向设问,探究历史真相。这种历史逆向思维,也称历史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知模式,促使学员能够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军事斗争领域出新法、用新招,克敌制胜。
第五,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在科学的思维方式中,历史思维包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还应包括运用直观形象、表象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等加工的形象思维。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可以迅速提升对历史的记忆力、理解力与迁移力。
以上五点既是历史思维的具体表现,又是历史思维培养的着力点。
二、涵养历史思维的时代价值
(一)追寻历史足迹,坚定强军志向,清醒兴军头脑。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是一代代人接力推进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历史、特别是党史国史军史的学习,进一步增强“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加坚定地肩负起强军兴军的重大责任;纵观历史风云,一个民族的衰亡无不与忧患意识的缺失紧密关联,一支军队的败落无不与战斗意志的松懈息息相关。30多年来,我军一直处在相对和平环境里,这对军人是个严峻考验,我们必须加大历史警示教育,始终保持常备不懈、枕戈待旦的精神状态。
(二)洞悉历史真谛,把握强军规律,找准兴军方向。
观历史之镜鉴,究成败之得失,科学把握规律才能更好指导实践。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把握建军治军规律,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和作战思想;从回顾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总结出建军治军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注重寻策于史、问计于史,通过研究我军重大历史决策和重要历史实践,借鉴有效经验,明确努力方向,打开工作局面。
(三)把握历史脉搏,凝聚强军魂魄,厚植兴军基因。
红色基因是我军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军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和鲜明标识。可以说,每一个光荣传统、每一种优良作风,无不是对历史的高度凝练和升华,无不需要我们从历史中加以感悟和理解。我们要深入挖掘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典型事例,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党史军史教育,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四)拨开历史迷雾,占领强军阵地,坚定兴军意志。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必须看到,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拿党史、国史、军史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诬蔑之能事。如果任由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将动摇党心军心民心,打乱强军兴军步伐。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牢牢占领舆论阵地,以富有时代感和感召力的方式引导官兵掌握正确历史结论,坚定强军兴军意志。
三、军校指挥类生长军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途径
和平时期,院校成为军事人才生长的主渠道,在远离战火与硝烟的课堂中,如何让生长军官能像革命先辈那样,具备优秀的历史思维基因?答案就是让课堂主动进入“战火”与“硝烟”,按照“仗怎样打,军事人才就应在怎样条件下塑造”的要求来推进军队院校实战化教学。
(一)立足课本,把课本读懂、读精、读深。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况且,历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隐性知识,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谛。要培养学员历史思维能力,不仅不能冷落课本,而且对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读懂,就是对课本中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之中一些内在联系要让学员读明白,要挖掘历史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寻找历史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外因与内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读精,就是要善于归纳总结。读深,就是要挖掘课本里的一些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要根据课文内容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教材与课堂之中,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一方面让课本知识延伸,另一方面让学生历史思维向深层发展,聚焦岗位需求,形成思维系统合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员课前预习,要求学员自己列出提纲,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讲课之中,变原来陈述式教学为论证式、探究式教学,从传授知识“是什么”的教学转变为“为什么”的教学。课堂上注意一题多问,培养多角度思维能力;反向分析问题,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同类项比较归纳,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概括思维能力;对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培养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等等。对教材中一些难点,大胆让学员进行课堂讨论,博采众议,达成共识。
(三)以讨论、辩论促进学员历史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1.以“讨论”激发学员的历史思维能力
运用讨论促进历史思维发展的具体做法:进行探索和揭示历史规律的讨论;进行从整体事物的个别方面研究事物本质的讨论;进行把事物的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反映历史发展轮廓或全貌的思维方法的讨论。
2.以“辩论”拓宽知识视野,发展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
“史实越辩越清,真理越辩越明”。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辩论会,也是培养学员历史思维能力的途径。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媒介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员的求知欲望。辩论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源于课本,又适度超出课本内容,把课堂知识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激发学员学习历史兴趣,此外还锻炼辩论技巧。
(四)从历史地分析、阶级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员的分析能力。要求学员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引导学员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引导学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分析历史的过程中,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为转移。
(五)用讨论式教学创设思辨的课堂,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通过讨论式教学培养历史思维,要做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造自由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启发引导思考、置疑诘问;指导学生明确问题、选择论点,收集资料、提供论据;启发学员变换角度考虑问题等等。
培养指挥类生长军官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形成认知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学员“学习好”的核心。其中,历史思维的培养,不仅为其形成战略思维、指挥决策能力奠定基础,也为其今后从事任职岗位提供支撑,应该作为实战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