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问题设计
2019-01-13张凤
张凤
(重庆市江津实验中学,重庆 400000)
“一问一答”是教学一以贯之的常用方式,而问题便是此方式应用的起点,故问题本身的优越性将直接决定该种方式最终的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经验及相关理论对教学问题的科学合理性予以优化,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佳性。
一、探究式教学问题设计应注重探索性
探索性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性特点,因此在有关教学问题设计中,教师应首先关注此种特性。所谓探索性,即在具体的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通过思考、解答、反问等一系列方式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如在“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一课的学习中,虽然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四边形的内角和是通过从顶点出发将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得到的,但是在问题设计时,教师可将出发点设定在图形中央、图形线段上、图形顶点、图形外四个位置上,并设置如下问题:
(1)从图形中间、图形外某一点出发连接四个顶点,可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此时四边形内角和如何计算?
(2)从图形线段上某一点出发连接不在此线段上的其他两个顶点,可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此时四边形内角和如何计算?
(3)从图形某一顶点出发连接其他三个顶点,可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此时四边形内角和又该如何计算?
继而学生通过对四个问题的解答得到四边形内角和计算的最佳初始点为顶点,而后将结论引申至其他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中。最终得出,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作(n-3)条对角线,此时便会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即n边形内角和=180°×(n-2)。
二、探究式教学问题设计应注重层次性
层次性,即在教学问题设计过程,可设计难度不一,层层递进的多个问题,以供学生解答,以确保探究式教学覆盖到个性、数学基础、学习能力等不尽相同的各个学生。只有当问题本身具有相当的层次性,探究式教学才能在课堂中得以活跃式开展,此时成绩相对较好与较差的学生都会有言可说,有问可答。如在“二次根式”一章的探究式教学中,首先须引出二次根式的定义,此时教师便可设计出三个难度不一的问题,分别为:
(1)正方形的面积为6,则其的边长为?
(2)某长方形的面积为100m2,宽为a,长为2a,则该长方形的宽为?
(3)已知某地某年平均气温的平方为25°,则该地可能位于我国的南部还是北部?
这三个问题因运用的公式、情景而具有层层递进的难度,不同学生在将此三个问题解答完成后,不难得出二次根式形如√a,且a只能为正数或0,正数的平方根有正负两个,0的平方根是0。不仅如此,成绩差的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得到一道题目的正确答案后,将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提升其对学习的求知心、进取心,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探究式教学问题设计应注重情境性
适当的情境引入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问题设计时,教师应将特定情境融入对应问题中,必要时还可通过实物、视频、音频等将情境形象化地表述出来。如在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稳定性”一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向同学提出一些情景化较强的问题,具体的过程为教师可搜集多张修建及典型建筑的照片,其中包括窗框安装图、外围墙脚手架图、屋顶钢架图、钢架桥等,然后向同学提出多个问题,包括有:
(1)为什么有的木窗框在安装前要先钉一支木条在窗框上?
(2)为什么外围墙脚手架、屋顶钢架经常为三角形结构?
(3)为什么钢架桥的局部结构多呈三角形,而非其他多边形?
上述所提到的事物或行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当这三个问题被抛出之后,大部分学生将对其有着一探究竟的强烈求知心,此时学生便会自发、主动地寻找科学原因,继而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形成形象化的认识。同时情境引入也可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与数学教育的目的相呼应。
四、探究式教学问题设计应注重创新性
数学教学发展至今,其在一些理论、公式等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非常经典、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固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被反复应用,且可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应用一定会使自己与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继而在教学效果方面有所折损,因此教师在探究式教学问题设计时应积极引入新事物、新思维,使问题尽可能地可与学生产生共鸣,此将会极大地加深学生对问题所指向的数学内容的理解,进而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
五、结束语
初中是学生提升数学基础素养的关键阶段,所以教师应当不竭余力地进行数学教学方面的改进,首先应当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积极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其次要对“一问一答”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格外的注重探索性、层次性、情境性以及创新性,以保障初中数学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