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家暴法下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模式

2019-01-13文萃何英英

魅力中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求助者施暴者社会工作者

文萃 何英英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537100)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及危害

(一)定义

目前学界对于家庭暴力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的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内部的暴力。它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严格的界定,指家庭成员之间必须存在血缘、婚姻或者领养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较强的家庭成员对相对较弱的家庭成员实施的暴力行为,老人、孩子、妇女等弱势群体往往容易成为家暴的主体。[1]目前社会上所发生的家庭暴力事件大多数属于广义上的家庭暴力。

(二)产生原因及危害

1.导致家庭暴力产生有很多导火索,经过对法律及学者研究的总结得知,主要有传统的社会思想影响、惩治家庭暴力上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环境的纵容态度、受害者心理因素、社会生活压力、施暴者个人的精神问题等成为了家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2.目前我国关于家暴的数据庞大的让人害怕,家庭暴力所产生的伤害不仅只局限于受暴者。对于受暴者而言,不仅会导致身体上的伤害,也会产生心理方面的阴影,她们通常会精神崩溃,选择逃离、自杀的方式寻求自我解脱,产生过激行为。更有极端者可能会以“报复”的方式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处于暴力家庭的儿童也有一定的影响,长期目睹家庭暴力行为的儿童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暴力行为,并在长大后呈现出施暴行为并有80%会成为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而受到暴力后容易使孩子的情绪产生恐惧、焦虑、厌世等的心理问题,影响较轻的则会导致自卑、孤独,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可能会导致离家出走、辍学流向社会,甚至还走上违法的道路。[2]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经过查阅资料和服务过程发现当前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模式多样,囊括了社会倡导、立法保障、媒体干预、社区、司法、医疗、政府行政、社会组织干预等多个层面。工作阶段则分为前期、初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前期的工作则主要是在社区预防宣传干预家庭暴力,属于事前预防。在初期的工作则主要是事后介入干预家庭暴力,主要由妇联和法律中心提供提供的各种帮助。中期处置干预家庭暴力也是事后干预,主要包括行政处置、司法处置、医疗救治,针对施暴者的行为做出一定的处罚。后期的工作则是通过心理干预、社区干预等举措,防止家庭暴力的再次发生。[3]

其中一些地方对于家庭暴力的介入已经形成系统的干预模式,各部门共同协调发力,反家暴效果显著。例如湖北孝感妇联建立的妇女庇护“绿荫中心”共有求助热线、庇护站、法律援助、维权教室四个部分,给受暴者从意识矫正到维权途径全方位保护。以及陕西省妇女为受暴妇女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其中包括家暴干预、社区教育等服务。这两种综合服务模式成为了反家暴法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困境及建议

《反家暴法》发布后更便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会工作拥有科学的理念以及专业的技巧方面的优势,还可以从专业角度出发可从预防宣讲、受暴后的紧急介入、服务后的及时回访方面进行干预,特别是社工在服务中遵循尊重、保密、的专业原则,正好符合了求助者的“家丑不外扬”心理。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可追溯到1994年社会工作干预家庭暴力开始付诸实践,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开通了我国第一条“家庭暴力投诉热线”,开启了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干预的先河。[4]这也说明了社会工作具有独特优势。但是目前《反家暴法》的实施不全面性及社会观念原因,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依旧存在一定的困难性。

(一)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与受暴者对社会工作者持不正确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家庭暴力的施暴者还是受暴者,因为家庭暴力的隐私性,大多数的受助者在求助社会工作者时,通常是希望从社会工作者身上获得情感支持和建议,且大部分求助者会对社会工作者抱有一定的警戒心,并没有想过请求社会工作者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社会工作者要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消除求助者的防卫心态,让自己保持中立与客观,在与求助者接触的过程中,注意澄清,让求助者对社会工作者有正确的认识。

(二)家暴案件处理部门职责不明确

目前《反家暴法》对家暴处理部门没有明确职责规定,加之受害者证据不齐全,这也导致了许多家暴伤害案件不了了之,许多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推卸责任,这也会导致受暴者求助无门。这时候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政策影响人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向相关部门积极献言献策,呼吁相关部门重视家暴对受暴者带来的伤害。

(三)项目投入不足及专业性不足

目前专注于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机构并不多,主要原因是政府购买不足,这也导致了项目出现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也导致了社会工作者想要介入却没能为力。加之家暴案例的复杂性以及应对技巧,工作强度大,还需要对心理治疗、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社会工作要不断深入敢于家庭暴力,必须加强培养相关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讲座宣讲。

四、总结

要缓解家庭暴力这种社会现象,不仅需要在社会层面的法律保障以及知识宣讲,更需要每个人培养对家庭暴力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维权途径的了解,勇于对家暴说“不”,增强独立性,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

猜你喜欢

求助者施暴者社会工作者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小编有话说
——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拒绝的正确方式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