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众心理思想的分析
2019-01-13张卫红
张卫红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影响,又会带来消极影响。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从众心理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思想的内化和外化并有利于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群体的影响及群体舆论的压力下,积极健康的思想易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会自觉地内化为自身行为处事的准则,进而外化为行为习惯。其次,有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发扬与传播。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对他们而言,机遇与挑战同样存在。如果他们所在的群体有较强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引发群体成员积极地从众,增加个体对群体的认可与信任,在群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推动群体目标更好地实现。大学生身边不乏正面典型的事例,通过从众心理引导他们对榜样的学习,有助于其良好生活作风的培养。再次,有助于防止和抑制大学生不良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发生。当大学生意识到其自身的某种思想观念或者是行为方式在其所处的群体中得不到一定的认可、理解或者是肯定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对这种思想观念或行为方式加以有意识地或者是无意识地克制。当不良的思想观念或行为方式产生时,如果无法得到群体的认可与肯定,就会很难流行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大学生不良思想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发生,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同样也会带来积极影响。
二、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从众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在本质上是指个体在合理、科学、有效地掌握人生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前提下,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理性认识,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理性解析,对自身所处的人际关系的理性维护。当大学生所处的群体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较高时,他们的从众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反之,当大学生所处的群体思想道德发展水平较低时,他们的从众会产生消极的效果,这不利于他们社会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甚至在他们以后的人生当中,也会做出偏离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其次,从众心理会抑制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是一种被动适应社会的行为,这种心理与行为使大学生缺乏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对大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再次,大学生的被动从众会诱发心理障碍。从众心理产生于群体压力之下,如果大学生一味盲目从众就极易产生心理障碍,使得从众者心理状况失衡,精神压力增大,导致自我心理的缺失及真实个性、性格的退化。
三、利用从众心理,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者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的从众心理,使其尽量地作用于正确的方向;同时要注意疏通引导,避免从众心理作用于错误的方向。
(一)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抗挫能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培养与增强大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教育者可以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创设一些挫折情境,使经受过类似挫折情境的大学生达成共同的从众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演练中来。在情境中锻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形成对事物的判断力与认知力,提升心理素质,增强抗挫折能力。
(二)加强思想道德培养,培育责任品质
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抓住大学生对中华美德、传统道德、社会公德的情感认同,利用主流网站、经典事例、宣传片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从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鸣,产生正确的心理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意识,运用这种集体意识引导大学生理性从众。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利用从众心理意识,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培养责任品质,加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大学生在遇到责任问题时,要勇于承担责任,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
(三)重视群体教育导向,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群体教育必不可少。从众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育者要抓住大学生在群体教育中的相互模仿、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从众心理,注重群体教育导向,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风、和谐的院风。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深入挖掘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积极开拓创新的意识,使之理性从众,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