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危机与能力培养
2019-01-13戴煜婷
陶 静 戴煜婷
(陆军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2019年全国“两会”AI 合成女主播和机器人记者的亮相,人工智能在经历了三次浪潮后,如今已由实验室逐渐走进社会生活,渗入各行各业,甚至将替代某些职业,诸如翻译、快递员、律师、程序员等。不可否认,一场涉及人类众多领域的大变革已经到来。教育领域会身列其中吗?如果是,教师这一职业在变革后还会存在吗?如果存在,那又是什么样的教师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职业危机又如何才能化为转机?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必须逐一阐述,才有可能真正化解教师们心中的疑虑。
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必然性
1.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新技术浪潮的汹涌而至,人工智能的发展突飞猛进,金融、交通、商业等领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不禁要问,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又会对教育领域起到怎样的影响?是否会像100 多年前教学机器及程序教学运动一样衰落,又是否会带来像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CAI)系统一样的负面作用?尽管疑问重重,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学校、课堂教育模式已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波及教育领域,正在改变着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方式。
特别是在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以其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而人工智能必将以其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力量。
2.人工智能是实现因材施教梦想的有效途径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实践的产物。两千多年来,这一教育理念一直被奉为圭臬,但现实情况却是说得多,做得少。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逐渐扩大,大班化教学已成为目前国内外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一个教师面对近百人的班级,因材施教确实很难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但人工智能在教学自动反馈与辅助决策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教育变革将帮助实现因材施教这一梦想。
与人相比,人工智能更擅长记忆、基于规则的推理、逻辑运算等程序化的工作,不仅可以全自动、无入侵的观测教学活动,甚至还可以精确到秒级。因此,教师将从繁重的评价活动中解放出来,并在教学管理大幅度减负的情况下,更准确、细致地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决策优化。同时人工智能还将基于学习者的个人信息、认知特征、学习记录、位置信息、媒体社交信息等数据库,自学并构建学习者模型,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资源、学习路径、学习服务的推送。因此,因材施教在人工智能时代将不再只是梦想。
3.“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需要教育的变革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过一句话:“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就会生活在过去。”对今天学龄前的孩子们而言,互联网几乎是他们从出生以来就一直从未缺席的“伙伴”,而对如今的学生而言,互联网不仅提供了一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路径,还在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以往需要费尽心力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如今只要在互联网上输入几个关键字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因此,他们对答案的期待比历代孩子都要迫切。而评论区的低成本发声,也让他们对交流式的学习更加期待,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看问题的角度。
因此,全国已有多所学校、数百万教师和学生使用起了智慧教学工具和平台,如“雨课堂”“微助教”“101智慧课堂”等,教师与学生人手一台终端,或平板或手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终端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课前,学生使用终端预习;课中,教师和学生使用终端教学和互动;课后,学生使用终端做练习,智慧工具和平台会自动批改作业并形成成绩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将会进一步推广。而从这些“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们,手持着一个个终端来到新的课堂,如果依旧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讲授互联网随即可得的知识技能,采用粗略滞后的教学评价,教学活动将只是一场教育者们的独角戏。
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存在职业危机的主要方面
1.教学理念跟不上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不少教师的职业危机感骤增,而教学理念的滞后,成为教师职业危机感存在的最主要方面。作为园丁,教师不仅要培育牡丹,更要保护和发掘每一种植物,“看学生有什么”比“看学生缺什么”更加重要。特别是在机器时代的差异竞争下,你越独特、越个性化,就越有价值。而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推崇的正是解放学生个性,发挥每一个人潜能的个性化学习。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不具有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和参与评价的权力。因为,学习的内容、学得好坏均由教师来定,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传统教育观念必须改变,但对于部分教师而言,特别是处于教学发展“高原期”的教师,在经过前几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后,已经习惯于一定的定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愿尝试改变,也缺乏改变的信心。
2.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比传统教学更受学生青睐
随着科学技术与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学生会使用Sri、Cortana、Alexa 等人工智能寻找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课堂时间”。“既然人工智能创造了多元化的知识来源,学生为什么要在课堂听教师讲一两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获得可以通过其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也能获得的知识?”这一质问将会使教师“芒刺在背”“冷汗直流”。特别是当教师使用着泛黄的讲稿和数年不变的PPT,讲授着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甚至更加生动有趣的内容时,学生将如何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保持热情。而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教学模式可标准化的学科教学难免会受到冲击,届时高校对这些学科教学教师的需求量是否会减少,也是教师职业危机的主要方面。
3.AI教师功能初显,教师的评价反馈职能将被取代
经常性的评价和反馈是有效学习的基本原则。但是,在课堂上,尤其是高校的大班化课堂上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学习目标和反馈评价之间缺乏联系,教学活动与反馈评价之间缺乏联系。一是由于学生数量众多,难以对学生经常且及时的进行评价和反馈;二是目前所普遍采用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充分、科学地反映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综合素质;三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反馈的渠道和路径。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无论班级人数多少,均可以使用教学工具或平台实现这些繁琐、机械的数据统计与反馈,甚至可以承担起教师的部分角色,如自动出题和自动批阅作业的助教、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反馈分析师、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的素质提升教练、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辅导员、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等等。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既担心自己的角色被逐渐取代,又担心不善于使用这些教学工具会被时代淘汰。
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必须实现的角色和职能转变
1.及时调整心态: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既不心存侥幸也不过于恐慌
随着人工智能的第四次飞跃,中国教育已经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这已经不是传说,不是遥远的想象,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教师作为这场变革的主要经历者,必须认清当前形势,努力适应教育的变革,而不是心怀侥幸,妄图以从前教育领域技术革新的失败来推断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的失败,这都是在以“不会改变”“不能改变”的侥幸在安慰和掩饰着个人“不愿改变”“懒得改变”的心态。
尽管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变革确实带来了教学环境、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取代了教师部分职能,但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首先,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必需品,无论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教学环境、学习方式,只要教育存在,学生就一定存在,只要学生存在,教师也就必然存在,就算是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和使用也始终离不开教师;其次,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人与机器不同,我们不能寄全部的希望于机器,让机器实现对人的教育,毕竟“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机器可以进行知识的传输,但“拥抱”的美好情感体验,只有通过真正的一次拥抱才能让受教育者真实的获得。
所以,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变革,作为教师,既不能心存侥幸、盲目自信,置身事外,也不必过于恐慌。保持清晰理性的头脑,接受现实,认清形势,积极努力的适应变革、迎接变革、勇敢尝试变革。
2.积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与交流平台
随着互联网终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便携设备使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也不再局限于教师与课堂。人们已经基本实现时时可学、人人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因此,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泉”,知识的输出不再是主要任务,传统教学活动中知识传输者的角色职能也必须适时转变。一方面要努力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不断了解学科前沿知识与发展趋势,引入时代的活水,同时将专业知识适当的交叉和整合,激发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动力和思路;另一方面,还要成为信息交换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会学生识别信息的能力和挖掘的能力,并在充分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的同时,促成学生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成为教与学中信息交换的平台,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最终形成移动学习与固定学习并驾齐驱、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比翼齐飞、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交融共生的新格局。
3.学习先进技术:通过掌握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实现人机协作的高效教学
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有不少实践成果,如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微助教”“CladdDojo”“码上学”“A+课堂派”“PPTclass”等,通过该类教学工具的应用可以进行考勤管理、题库管理、学习评价、作业批阅、成绩导出、课件录制等。首先,这些智能工具可以取代教师某项单一的技能,比如批改作业、分数统计等,把教师从繁琐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其次,部分课堂教学工具可以进行课堂上高效率的全面互动,如“雨课堂”“微助教”等,通过课堂上问题的推送,让学员在手机上即时作答,系统可以当场给出学生的作答结果,教师可以针对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高效率;最后,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大班化教学的现象,一名教师往往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班级,很难精确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掌握情况。但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教师可以完成个性化教学和指导工作。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全面采集和分析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可以在教师的设置下,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自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指导,让技术发挥其应有的魅力。而教师可以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协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中去。
4.转变教学目标:从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和情感教育
每一个孩子的自我天赋和自我激情都是有价值的,而学校的目的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激情,扬长避短,帮助他把激情和天赋转换成对别人有价值的东西和事业。所以,教师的责任一定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帮助每个学生成长,帮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人才本身的多元化对社会长期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教师不能再以教学艺术取胜,教学也不能再以记得牢、算的快、考得好作为主要目标,而应该转变为智慧教育,即能否与学生融洽相处,并促进他们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同时,教师还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注重情感教育。也就是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综合素质提高层面上,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失败,努力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四、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是必然的,我们不必恐慌,但也必须尽快行动起来。正如雷·克种福德(Ray Clifford)所言,“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同样,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但是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而要想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替代的教师,化职业危机为转机,就必须不断尽快转变角色和职能。尽管这些转变将是一个痛苦和漫长的过程,但只有经历艰辛的过程,才能构建人工智能时代下新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