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公众气象服务
2019-01-13阮帆梁立黎娜张易婧姜敏
阮帆 梁立 黎娜 张易婧 姜敏
(孝感市气象局,湖北 孝感 432000)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发展应用,以移动互联网为基本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喜爱,传播方式也进入多元化的时期。在公众气象服务中应用各种新媒体技术,能够更加快速、有效传递预报预警信息,最为典型的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而这种新兴的气象服务平台已经成为现阶段公众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1967年美国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第一,新媒体所涉及的内容丰富,涵盖大量的信息,信息的使用和传播不局限在某个区域,而是应用在互联网中。第二,新媒体具有信息发布实时、快速的特点。新媒体支持下的信息发布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完美契合公众气象服务的需求。第三,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新媒体受众在使用微博、微信、头条等平台时,可以留言、私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公众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现阶段面向公众提供气象服务的媒介有以电视、声讯12121、短信等方式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平台;也有以互联网、大数据、4G等技术为基础的微博、微信、头条等新媒体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气象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对传统媒体平台下的气象服务产生了巨大冲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声讯12121、短信的用户逐年下降。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气象服务方式还在不断探索之中,其规模、影响力都还在发展中。
三、公众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公众气象服务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传统手机短信、气象网站、声讯12121等公众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表现为气象信息内容受单一,无法将复杂的气象信息直观的展现给人们。此外,长期以来的服务内容缺乏特色,大多仅提供基本的天气预报信息,服务建议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无法满足不同用户群体对气象服务不同的需求。
(二)新媒体公众气象服务面临的问题
首先,各类气象新媒体服务平台众多,面向的对象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叠,导致公众气象服务同质化严重。其次,在公众气象服务领域,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发展研究十分有限,开发的针对性服务产品类型很少,还是以预报类产品为主。最后,各种智能手机自带的天气查询APP严重挤压了公众气象服务的市场,如何借助传统气象服务平台的影响力促进新媒体气象服务的发展也将是新媒体时代公众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新媒体时代下公众气象服务发展策略
(一)加强服务品牌建设
传统媒体是公众气象服务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了自身的作用。但其单向的传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公众气象服务发展,在气象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需要,也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气象服务的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的气象服务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发挥气象部门专业优势,通过气象服务形式和方式的创新,提供更加高效、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信息,打造值得用户信赖的气象服务品牌。
(二)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成效
服务不是基础预报产品的简单传播,而是要将“服务”的理念植入服务产品内,渗透于服务行为中,贯穿于气象服务的整个过程,植根入每个气象工作者的心里。广大气象人打破思想桎梏,把社会公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粗放服务向精细服务、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的转变。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气象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以用户需求为向导,开展跟进式服务,实现气象服务形式和方式的创新,提高服务成效。
(三)加强针对性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
以前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关注点停留在有没有降水、有没有大风、有没有高温,其它更精细的预报大家并不关心。但现在公众非常关注精细化的预报,不仅关心是否有降水,还关心是否有强降水、以及强降水的起止时间;不仅关注是否无降水,还关注有没有云、能不能看到蓝天等等,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气象部门需要发挥出自身专业性优势,必须以需求为引领,在提高业务工作科技含量和适应新技术上下功夫,对传统的业务布局、服务产品进行创新开拓。
(四)通过合作发展形成气象服务发展的合力
在气象服务信息体制深化改革发展下,气象服务部门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气象服务发展中的作用,有关人员需要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信息资源,进一步促进新媒体时代下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发展。
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为气象服务的深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增强了公众对气象信息的获得和体验,进一步提升了气象信息的传播范围、效率。新媒体时代,公众气象服务坚持科学技术为支撑、基础服务建设为根本,服务内容为重点,在公众气象服务工作中推动全媒体时代下各类服务手段在内容、渠道、平台等各方面深度融合,建立集约化、智能化、一体化的公众气象服务系统,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