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员干部培育良好家风问题的思考
2019-01-13唐述英
唐述英
(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党校,重庆 南川 408400)
家风是家族、家庭代代传承,融进血液中的气质,沉淀在骨髓里的底色,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是民风、社风的根基、社会和谐的基础细胞。
一、家风的社会价值
家风又叫门风,它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
(一)家风是起码的精神尺度
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古代,家训以家族固有认知的形式约束、规范和教化人们的言行,成风化人,进而化成天下,于是便有了家风。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只有心思端正,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端正,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现代社会,家风是在家训的规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体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践行下,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是文化、道德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形成的智慧和处事方略。一个家族、一条血脉、一个姓氏从古至今的兴衰变化,家风和遗传因子一样起着主导作用。
(二)家风影响深远,其它教育手段不可替代
出生伊始,孩子对父母持有绝对信赖,父母就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要求成为孩子生活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父母对周围人和事的态度、评价标准成为他们评价是非善恶的依据。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对幼年记忆尤其深刻,所以,父母、家人的言行对孩子认知世界打上最初的烙印,就会对他的社会化起着基础性的、类似于定调的作用,且这个作用是连续的、长期的。从一个人生活工作的格调,立世做人的风范,资深HR可以轻易地洞察出他大致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二、新时代呼唤加强家风建设
重拾家风的教化功能,实质是重拾价值观。这既是对时代脉搏的应和,也是对大众渴求的呼应。
(一)当前家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风传承意识日益淡化
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越来越相对独立,家训、家风逐渐失去传承载体。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结构变迁,由血缘宗族关系决定的传统家庭的地缘联系被逐渐打破,大家族、大家庭的组织结构逐渐瓦解,三口之家、甚至两口之家已经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降低了对家风的熏陶和引导需求。历史上璨若星河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逐渐被大众掩埋,若不是研究需要,鲜有问津者。
2.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日益削弱家风的育人功能
较之于学校明确的教育目标、完备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一是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让许多家长“押宝”一样教育孩子:放任自流、过于溺爱;或者粗暴专制、过度打压。父母缺乏榜样力量,不能言传身教、家长缺乏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等。二是家庭教育内容零散,方式随意。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更严重的是不少家庭单元瓦解,出现了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祖父母家庭、保姆充母亲角色等家庭问题,缺乏良好的家风互动。家庭教育资源缺乏、家长了解子女不足、教育子女的方法落后、子女受传媒及次文化负面影响等都给培育良好家风带来负面影响。
(二)党员干部加强家风建设的紧迫性
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族式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家风败坏成为领导干部政德失范、走向违纪违法的重要因素,成为他们走向犯罪的催化剂、发酵剂和助推剂。
1.落马官员的背后是家风的败坏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统计:从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该网站共发布34份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其中21人违纪涉及亲属、家属,比例高达62%。一半以上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这种“全家腐”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容忽视——家风败坏。苏荣落马后在忏悔录中写道:“正常的同志关系,完全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我家成了‘权钱交易所’,我就是‘所长’,老婆是‘收款员’。”中纪委在对河北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本顺被“双开”的通报中,首次使用了“家风败坏”这个词语。通报指出,周本顺为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家风败坏、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
2.家风连着党风民风
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在群众看来,领导干部的家庭与干部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领导干部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等,都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个人甚至整个干部队伍的作风。更为重要的是,党员干部的家风,还会对社风民风以及普通群众的家风直接或间接地产生重要影响。类似“我爸是某某”的新闻和言论,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在网络中掀起轩然大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此。《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规定,“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家风建设无疑已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是其清廉为官的一道屏障,也是避免自己与家人被围猎的重要法宝。
三、党员干部培育良好家风的着力点
领导干部的家风既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党员干部树立良好家风,关系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价值判断风向标的官德才有道德涵养的基础。
(一)正人先正己,党员干部要注重“修己身”
修身是领导干部的第一课,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一要常“补钙”,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算好人生“七笔账”:一算“政治账”,不要自毁前程;二算“经济账”,不要倾家荡产;三算“名誉账”,不要身败名裂;四算“家庭账”,不要妻离子散;五算“亲情账”,不要众叛亲离;六算“自由账”,不要身陷囹圄;七算“健康账”,不要身心交瘁。
二要勤“修炼”,做品行上的“本分人”。党员干部是公权力的掌管者和执行者,须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不要被蝇头小利诱惑,因此失去操守、忘了大义、坏了大事。当官职业化,责任是核心,底线不犯罪;察三情,慎三欲,树三观;当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三要善“养生”,做生活上的“健康人”。古人云:“上行而下效”,越是位高权重,越是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醒,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二)妻贤夫祸少,党员干部要塑造“贤内助”
党员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
一要相互理解、支持配偶恪尽职守。党员干部要塑造“贤内助”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为家属,理应当好反腐的宣传员、监督员,常念廉政经,多吹清正风。鹰潭市原副市长魏时中、萧山市原市长莫妙荣等被妻子当敛财工具使,身陷囹圄才幡然悔悟,但为时已晚。
二要淡泊名利,始终保持心理平衡。党员干部要切忌从众攀比。落马官员在《忏悔录》中常常写道:不是把党纪国法、条令条例、规章制度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而是把眼睛盯在别人的身上,特别是看到他人因违法违纪占了便宜得到好处的时候,心理感到不平衡。心理失衡常常是误入歧途的开始。
三要时刻警惕,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不要借口小的失误、错误、人情可以原谅,可以理解,因为在不知不觉中 ,量变引起了质变,不觉已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为之计长远,党员干部要念好“育子经”
现代社会家庭多是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培育良好家风,以无形的力量塑造子女,越来越成为家庭教育的重大工程。
一是自觉以身作则,代代传承良好家风。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培育良好家风首先要加强修养,管好自己,监督好配偶,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使之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家道中兴集聚正能量,反映到学习、工作中,对他人产生正向作用。
二要生活情趣高雅,让子女“不扶自直”。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家庭生活注重文化品味,通过学习知识和开展文体活动来丰富头脑、强健体魄、锻炼意志、激发责任感,有助于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培养人遵从内心的定力和自信,在面对诱惑时有坚持的勇气和拒绝的技巧。
三要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人生大格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一个人只有有了大格局,人生才有大发展。习总书记这段话讲得精辟:“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