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毗卢寺壁画考

2019-01-13田亚涛

魅力中国 2019年52期

田亚涛

(河北省石家庄市毗卢寺愽物院讲解员,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在石家庄市毗卢寺博物院保存有精美、珍贵的古代壁画,尤以毗卢殿内的“水陆道场”[1]最精美。毗卢寺壁画闻名海内外,堪与北京法海寺壁画、山西永乐宫壁画相媲美。

毗卢寺现存明代建筑两座,即释迦殿和毗卢殿。

释迦殿内绘有壁画八十余平方米。因释迦殿前后设门,南壁和北壁均一分为二。按此划分,全殿壁面上所绘壁画分别为:西北壁(宽2.66米,高2.17米)、东北壁(画面宽2.52米,高2.28米);西壁(宽7.5米,高3.4米)、东壁(宽7.56米,高3.04米);西南壁(宽 2.65米,高2.17米)、东南壁(宽2.58米,高2.2米)。另,在东、西壁顶部还绘有部分八仙人物、喜鹊登梅等画面(局部有残)。墙体各壁最下层约30厘米左右酥碱剥落较重。各壁大多分四层,以云气、花草树木、山石建筑错落分隔。壁画用矿物颜料施以红、绿两色为主色调,画面色彩艳丽,形像生动传神。画中人物、服饰、建筑、生活场景等均为明代汉民族风貌。与周边同属明代的隆兴寺残存的佛传壁画,四川剑阁觉苑寺佛传壁画比较,释迦殿壁画完全脱离了明初以来以图文并茂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释氏源流》样本,呈现出完全民间化、地方化、乡野化的特征。

绘画故事中很多具体情节的描述独树一帜。如西南壁绘有“君臣歌舞散心”,还有“太子遇酒”“太子遇色”“太子遇财”“太子遇气”“章仪舍饭”“太子赏孝”等;西壁又绘了释迦牟尼出家、成佛的过程,如“太子辞父”“太子辞母”“太子别兄”“兄嫂解劝”“君臣劝子”“太子辞师”“国师劝子”“御驾送出朝门”“卢沟桥践行”…,甚至在西北壁出现了“与孔子问答”题记内容。东北壁、东壁和东南壁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图,如“第八世为青衣童子”“金牛替母推磨”“金牛脱皮飞天去”“善友恶友”[2],并出现了“西宫生太子狸猫底换”[3]这一民间传说故事内容。

毗卢殿内绘有壁画约122平方米。因设有前后门南壁和北壁均一分为二。由此划分,全殿壁面上所绘壁画分别为:西北壁(高2.8米,宽5.35米)、东北壁(高2.8米,宽5.35米);西壁(高2.8米,宽7.6米)、东壁(高2.8米,宽7.6米);西南壁(高2.8米,宽5.35米)、东南壁(高2.8米,宽5.35米)。另外在南抱厦东、西两壁壁面及毗卢佛后山墙正背两面亦有壁画。

毗卢殿内六壁所绘壁画为“水陆法会图”。画面共绘有122组,同时兼有佛、道、儒各种人物508身,为现存寺、观的水陆壁画人物数量之最。壁画均以下层人物为主像,像高在1米至1.2米之间,均是画匠们的精心力作;中上层所绘人物高度大大缩小,一般在0.3至0.5米之间。东北壁、西北壁近门两侧所绘的十大明王菩萨,像身最为高大,均在1.2至1.5米之间。此图所绘人物众多,可谓应有尽有,包罗万象,布局鳞次栉比,井然有序,无论内容、取材、构图、造型,都堪称稀世之作。人物画像分上、中、下三层,主次分明,构思严密,按照不同身份精心安排,既各得其所,又三五成群;用祥云联结、分割,既调整画面又衬托主题;既有节奏和韵律,又和谐统一。组与组之间用经粉染的彩色祥云分隔,使满壁壁画显得排列有序、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人物线条流畅,飘逸动感。壁画色彩沉着亮丽,相互映衬,所用颜料大都是矿物质,如朱红(以朱砂研磨而成)、石绿等,并用沥粉贴金等技法再现人物身上盔甲、饰品、武器等物体的质感和量感,达到人物形与神相统一、满壁风动、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

有关毗卢寺的历史文献资料甚少。据明万历五年《真定县志》寺观条载:“毗卢寺县西南 唐建”;清光绪元年《真定县志》寺庙条载:“毗卢寺在城西唐天宝中建[4](公元742-755年)”。然而,寺院内并无唐至元代碑刻留存,现存的只有明、清时期重修碑记、府帖数块。经统计,寺院现存重修石刻、碑帖、题记共十六通(处)[5],有明弘治重修碑二通,嘉靖重修碑四通、田产记碑一通,万历重修碑一通,清乾隆重修碑二通,道光重修碑一通,另有毗卢殿内佛坛石供桌正面历代重修题记一块,南墙外壁府帖一,答付一,北墙外壁西侧县帖一,田产记碑碑阴府帖一。这些碑文题记为研究毗卢寺历史沿革和殿内壁画绘制年代及画工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首先,就释迦殿内壁画进行考证: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孟夏四月初八日“即次重修大毘盧寺功績圓滿慶贊碑記”载:“大功德主任通…重修前殿(注:天王殿,)一所,内塑四大天王,功绩圆满。”在此碑文下方记有:“获鹿县在城社邵营村桩 画匠:巩仲颜、刘子文”。又明嘉靖龙集乙未(公元1535年)岁夏六月“重修毘盧禪寺碑記”记载:“重修前殿(释迦殿)三间,塑释迦佛一尊及弟子阿难、迦叶,栋施五彩,壁画十地。”释迦殿内壁画具有典型的民间世俗、乡野风格,与“刘子文、巩仲颜”为“获鹿县在城社邵营村桩”的身份极为相符,所以可基本断定释迦殿内的壁画就是“刘子文、巩仲颜(岩)”于嘉靖龙集乙未(公元1535年)左右完成的绘制。

就毗卢殿壁画年代与画工进行考证:

毗卢寺内现存嘉靖龙集乙未(公元1535年)岁夏六月“重修毘盧禪寺碑記”记载:“……后殿三间中塑毘卢佛一,菩萨二,居石佛一,华栋绘壁至者耸观。”

2013年在对“重修毘盧禪寺碑記”重修碑碑阴做拓片时,发现明确记有:“真定府…画匠:王淮、张保、何安、宋太。…”。王淮、张保、何安、宋太四人当为绘画高手,于明嘉靖十四年前后绘制毗卢殿壁画,距今约有487年的历史。

毗卢寺这座千年古刹内保存的弥足珍贵的精美壁画,是研究明代时期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宗教活动、美学思想和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