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戏剧包容故事研析
——以淮剧《状元与乞丐》为例
2019-01-13何艳
何艳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淮安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南北分界带,在文化上是南北文化交汇和过渡地区,这里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过中原文化和北方齐鲁文化以及南方吴越文化的影响。淮安的文化既容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容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并从中孕育出淮安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对淮安包容精神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从“融合”到“包容”,又是从形式到内涵的升华,是从艺术到人品的提炼,是从文化到哲理的跨越;伟人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包容气度;韩信故事中漂母的包容,韩信对屠中少年的包容,尤使淮安人深刻鲜明地感知包容精神。淮安的城乡各地,每年都有为数较多的戏剧演出,“包容”故事多见于各种剧目中:淮剧《开国总理周恩来》、《韩信》、《将相和》、淮海戏《永远的红手印》等等,其中都有对“包容”故事的生动描写与刻画。表演艺术的感召力更优于言辞说教,喜闻乐见的形式,鲜明生动的表演,对“包容”精神起到更为显著的宣扬与倡导,对淮安“包容天下”城市精神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包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门学问。如何理解 “包容”的含义,如何领会“包容”的精神,以这种精神引领人格塑造,推动城市文明建设,是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试以《状元与乞丐》为例进行研析,说明戏剧传达丰富的包容内涵的承载力、感染力。
一、淮剧《状元与乞丐》简介
淮剧《状元与乞丐》,其中包容、进取、创新、和谐之理念更为突出地体现新时期淮安精神。表演集艺术性、特色性、平易性、教育性于一体,观众反响强烈,影响意义深远。
剧情简介:丁氏兄弟花实、花春,兄弟亲洽妯娌和睦,更巧于同时得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孩子周岁生日当天,精通相术的舅父王国贤为两个孩子算命,舅父认定文龙是乞丐命、文凤是状元命。怕为子所克的丁花春本欲弃子,经柳氏苦苦相劝,留下孩子,只身与舅父远走异乡。兄嫂胡氏趁机分家,对文凤百般娇惯,不但赶走了教书先生,还让丁花实带儿子到赌场玩耍,久而久之,文凤不思学习,流连赌场;柳氏对文龙严加管教,数年后,文龙一举夺魁,中得状元,而文凤却沦为街头小混混。风光无限的文龙一家与落泊潦倒的文凤一家形成鲜明对比,而文龙母虽感慨万千,却未计前嫌,宽宏大度收留兄嫂一家。
二、淮剧《状元与乞丐》包容故事解析
(一)包容体现善良故事中
丁文龙的母亲柳氏,在孩子被算命运多舛的情况下宽以包容。在丁父执意要将孩子丢弃之时,舍命要保全孩子,声泪俱下,情真意切,将其善良的情怀、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大母爱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在孩子惹是生非时,亦未曾将与丈夫离散,身心受难的悲苦迁怒于孩子,客观公正地对待孩子的是非好坏,这体现出善良情怀下的包容。
淮安还是一座母爱之都,源自于名垂千古的漂母对韩信一饭之恩的故事。漂母对韩信无私帮助,未曾想过日后可有回报,其爱出自于无私、仁厚的母亲之大爱。
包容首先是善良,是来自于内心“慈悲喜舍、善良仁爱”情怀的自然流露!它是一种精神的凝聚,是一种善良的结晶,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淀!
(二)包容体现于智慧故事中
“包容”的理念概括了淮安人的胸襟气度,体现了淮安人生存发展的智慧和能力,也为淮安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1.包容内含博学之智慧。剧中教书先生学贯古今,学养深厚,不惧文龙舅父的一再阻拦,不惧所谓的命舛,而决意收留文龙母子。理智判断,明智对待,教书先生对文龙的包容体现于对封建迷信的一种智慧性对抗。
戏中教书先生唱到:“说什么人之一世命数已定,说什么文命蹇克死父亲,说什么纵然苦读成才无望,......,姜子牙年逾古稀混市井,淮阴侯受辱胯下留恶名,秦叔宝当街卖马临困境,到头来一朝成名天下闻。从来是有志儿男志不泯,意气风发,满怀豪情,斗志昂扬…….”。
而丁文龙父亲听信于舅父算命之言,怕对自身惹来杀身之祸,执意要将孩子丢弃,后因柳氏一再求情、劝阻,情急之下,决意自身离家前往异地。以至于后来,屡试不第,生意不成,漂泊异乡,可以看出其欠缺智慧。
“包容天下,崛起江淮”,淮安城市的建设发展中,更需有大谋大智。虚心学习先进知识,以知识技术提高勇气,充实智慧;以大智大勇,高瞻远瞩之志加快城市发展。
2.包容内含正视与反思之智慧。剧中柳氏和文龙认识到自身没有文化,也没有谋生技能,因而受困受欺于人之事实,因此不再怨天尤人,努力学习,寻求出路。体现出包容首先是对自身的正视与反思,正视自身的不足与弱点,不去逃避,勇于突破,勇于改进。而胡氏与文凤则不能正视自身的懒惰、无能,不思进取,不学所长,盲目听信算命人之言,一意梦想中状元,成大器。
在淮安发展历程中,有过艰难贫困、落后于人的历史,我们亦应正视、反思之。建国后苏北一段时期非常艰难,被打上深深的贫困烙印。正视贫困,不忘贫困,善待贫困,方能更好地去反思,这是一种智慧包容。贫困也是一种人生砺炼,也会收获坚强的意志,抗争的精神,和对幸福的珍爱。
3.包容内含自信之智慧。能够客观对待自身的特点,容纳传统,不自弃,不盲目求新。
淮剧其优雅的表演与唱腔,优美的音乐与服饰,与地道的方言土语,以及人质朴的愿望,使之行于雅俗之间。淮剧中地道的苏北地区的方言土语,以及活脱的小市民形象,乍看很俗,然而这都是淮安当地风土人情的真实体现;苏北方言虽不及北方京腔南方吴语动听,但也别有一番韵味,这些是淮剧扎根于普通老百姓的风格所在。
淮剧是苏北人社会生活的产物,在一定历史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艺术。历史上苏北江淮里下河地区自古沟河纵横,灾害不断。淮剧最早源于乡民讨饭所唱的“门叹词”,及 “香火戏”,逐渐形成一种登堂入室的表演艺术。20世纪初,随着苏北人流落上海,淮剧在上海这个大都市扎下了根,并逐步成为了上海主要剧种之一。淮剧多服务于广大贫苦民工,成为苏北人漂泊江南、背井离乡时维系乡情的纽带。
淮剧中体现出对淮安乡土文化的包容。在现代流行的、外来的、时尚的文化潮冲击下,文化品种文化内容日新月异地变化。坚持乡土文化也体现出一种自信的包容精神。艺术是相通的,从中演绎出人的真善美之高尚情操品质是一致的。包罗万象的,百花齐放,则是开放的、发展的、宽广的、高尚的包容。
(三)包容体现于进取故事中
包容不是一味地容忍、迁就、软弱无耐,不是甘于落后、贫穷、被人歧视、欺侮,而是奋发图强,刻苦锤炼,胸怀大志,勇往直前,这是积极的包容,积极的包容就是开放,是进取,是创新。剧中丁文龙的母亲柳氏,能够将其包容的品质转化为坚强的进取意志力,对丁文龙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激励他发愤读书,刻苦学习,学有所长,努力成材。她自己亦是日夜辛勤劳作,替人缝补浆洗,织布纺纱,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努力追求,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包容别人的过错,不是欣赏别人的过错,更不是放纵别人去犯错、鼓励别人去犯错,消极的纵容不是包容,其阻碍人向上发展的。文凤母胡氏,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纵容孩子任性、堕落、无知,而致使孩子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历史上,漂母无私收留韩信,对韩信的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亦严辞激励:“大丈夫当奋发图强,立志作一番大事业”,亦体现出其积极包容的一面。包容则是允许别人的过错,并促使让别人更好地改过。
(四)包容体现于和谐故事中
剧中文龙喜中状元,柳氏全家喜气洋洋,福贵满堂,兄嫂唱着花鼓戏上门讨饭,柳氏意外之时,对兄嫂并未嫌弃,唱出感人肺腑的一段词。柳氏对兄嫂不计前嫌,宽大为怀,善意对待,倡扬和谐,真可谓之大家之包容!
戏中柳氏唱到: 不论得与失,不论富与贫,不论成与败,不论官与民,不论儿女贱与贵,你我终是一家人!从今后、步莫停,不信天、不信命,和衷共济、风雨同行……
包容就是和谐,在大自然中,和谐就是与万物同生长,“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在人世中,和谐就是与众人长相依。放眼广阔天地间,人世短暂,天地长久,人心须与天地比纵宽,和谐须与万物较心怀。
在各种媒体发达的社会里,虽然传播手段发生变化,但故事形式的演绎仍然受人欢迎,这就是戏剧常盛不衰的缘由。本文通过对《状元与乞丐》故事的剖析得出戏剧对包容故事传播的功能是强大的,而且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