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探究
2019-01-13陈世燕
陈世燕
(重庆市九龙坡区田坝小学校,重庆 400000)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知识的传授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诱导,而老师需要抛出适量有效的问题,其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同时他也避免了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恐惧,为学生建立一定的自信。此外,有效提问能大大加快教学进度,能够让教师空余出多的教育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学。
例如老师在讲授乘法运算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加法运算,结合加法运算抛出一定的问题,建立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加法进入乘法,这样既简化了教学内容,加快了教学进度,跟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感觉,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二、课堂有效性提问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教师在提问时需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
在这长久的教学任务下,许多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的思维来教育学生,但知识的厚度于广度往往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代沟”。其结果王室教师教授的知识,学生不太懂,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觉得太简单。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理应是教学的首位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例如在学习“百分制”一课中,当某个数加上了百分号,自然意义就不一样了。但作为刚刚接触这类知识学生,他们并不会觉得百分号的重要性,如果此时教师提问8%与8有何区别?他们大多数会觉得数值上是没有差别的,这种提问也是不具有效性的。
因此,教师们需要在提问之前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核查精简。例如刚刚8%的问题,教师们可以先指出这两个数具有不一样的数学意义,再让学生找他们之间的区别何在?这样就将数学意义这一抽象问题转化到了外观上的具象问题,通过这种逆向思维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提出的问题并自主思考。
(二)课堂有效提问不能有太大的跳跃性
在小学教学任务中,部分教学任务是十分基础的,但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能认为这一类知识点比较简单,因而加快教学进度,通过提些跨度大的问题,跳过一些所谓的“非重点”。但作为刚刚接触这一类知识的学生,极可能存在部分还未完全消化这一教学知识的同学。如果此时教学跨度太大,学生们往往会学的比较吃力,这个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自信心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学习面积一课中,边长相同的正三角形与棱形面积有什么关系?突兀的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大部分会茫然不知所措。你先提一些有具体数据的问题,让学生自行去寻找其中的规律。例如,边长为3cm的正三角形,与棱长为3cm的菱形之间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们就能通过数形结合,或者具体数据自己行发现规律。
(三)提问需要注重学生自身的特异性
小学阶段学生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是相对比较欠缺的。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也是最活跃的时期,因此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与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反映了学生们的思考程度以及思维方式。因此,老师在接受解决学生们的问题时,需要尊重学生们的问题。此外,老师们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也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生们自身的思考方向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好,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能够通过数形结合价位方便地解决的问题。而有些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强,老师则可以针对他们提出一些需要利用坐标等计算的问题。这些特异性往往决定了学生思维逻辑的方向,如果老师通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这样能大大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加快教学的进度。
(四)采用一些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只能凭借自己一个人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结论,这样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甚至会让学生进入思维误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固然是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适当的灵活教学,例如小组讨论,往往能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们内部自我消化,自己解决。老师则可以对学生们提出问题进行总结,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最有效的,最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平移一课中,由于移到题目具有多种答案,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自行讨论,让学生们交换答案,最后对于学生们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再进行解答,这样也提高了老师提问的有效性。学生们也可以据此了解到学习的其他途径,扩展自己的思维方式,突破固有的思维局限。
三、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能够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以一种较为平缓的较为适中的方式,加快教学进度,同时也夯实了学生们的数学基础。因此老师则需要,在提问的过程中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主体、问题的关联性、学生的特异性和教学方式四个方面,阐述老师需要在这几个方面中注意教学问题的有效性。也只有在教师的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教学质量才能日益具增,为学生们今后的中等乃至高等的数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