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

2019-01-13辛小凤

魅力中国 2019年52期

辛小凤

(江西省万载中学,江西 宜春 336000)

时代发展呼唤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而教育教学同样是如此,随着时代的进步,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潮流,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途径,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受到,教育创新对于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一系列的数学知识,并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一般都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单调的、呆板的,缺乏创新的,学习效果也差强人意。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探究了高中数学创新教学的相关策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开放式的课堂结构模式。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让其自主表现、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观点来看,情感意识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手段,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某种成功、产生自信、愉悦的情感,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使得情知交融,情通理达。既要教会学生学习,也要教会学生做人。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以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语言来施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美,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学生的数学发展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二、创新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当前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基于这一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首先,教师要注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体验,这方面,分层教学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规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引导他们运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开展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加民主、更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其次,可以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创新课堂提问

数学学科知识特性的深刻内涵和广泛联系,可以通过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体现。同时,教师教学目标的实施、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数学问题进行有效地实现。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内容特点展现的重要载体,其自身有着生活性、趣味性、现实性和发散性等方面的特点。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发散性问题的教学,让学生运用现有解题经验,利用知识体系内涵关联特性,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达到“曲径通幽”的教学功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四、总结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全面深化的集中表现。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以上述方式和方法为主,探究新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创新和实践,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搜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料和信息,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高中数学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