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9-01-13玉兰花
玉兰花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龙华中学,广西 崇左 532200)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上,既没有意识到学科素养与实践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又很少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互动,使其在压抑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很难提起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在缺乏实践能力的情况下,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成为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所以如何在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问题。
一、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乐于在课堂中积极探索与学习新知的动力。部分初中学生认为化学学科较为枯燥,趣味性不足,不乐于融入到化学学习中。面对这样的教学问题,教师就要开动脑筋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变传统为现代,变死板为创新,让学生找到化学学习的新鲜感,其注意力必然会集中在化学学习内容上。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促进主动学习,才能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解有关于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时,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阅读元素周期表,要求学生背诵。生硬的教学条款,会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压迫感,不利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创新的今天,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讲一讲元素周期表的由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让学生制作一个元素周期键盘,先制作电脑按键大小的卡片,在上面写上化学元素。引导学生与同桌一起,一对一地按照顺序对化学元素进行排列,形成个性化的元素周期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化学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许多化学知识概念源自于科学家多次的实验研究,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化学以研究物质为主,更注重不同物之间的关系与其中所具有的特性,所以许多学生在面对较为抽象复杂的化学知识时,时常感到十分头痛。化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需要大量的实验来对物质的特性进行映现。所以为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对各种物质特征进行反复验证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
但不少教师在开展课堂实验活动时,基本都是教师在讲台前操作,学生在台下观看,在产生不同化学反应时发出一声惊奇的赞叹,就算是实验教学活动的收尾工作。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被各种新奇的实验吸引,既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实验所体现的重点知识内容上,也没有在真正的实践操作中对实验结果有更深的印象,导致如今的化学实验课堂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仍然需要靠学生死记硬背才能完成对各种实验现象的记忆。
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化学实验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参与实验时,改变过于依赖教师的心态,通过自身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实验原理与过程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并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自主的对实验流程进行设计与完善,在把控各种实验细节的同时,亲力亲为的保证每一个实验环节都准确无误,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参与中,不仅极大的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在严谨认真的态度下,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精准记忆,并将这种学习态度应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上,保证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布置家庭小实验,丰富知识结构
课堂概念知识的讲解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来源,化学实验的操作是学生对理论的验证过程,而社会的实践调研是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丰富过程,把握化学教学从生活中却又不脱离生活的观念,学会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教师可以分配家庭小实验,例如家庭碳酸饮料,利用厨房物品做出碳酸饮料,主要考察的是碳酸饮料的气体组成,以及气体产生的条件,学生可以利用小苏打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也就是碳酸饮料的主要气体成分,将其与水结合,加入果汁等成分,做出家庭版碳酸饮料,再做出详细的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真正掌握了化学知识的来源与应用,学会学以致用,有了实践体验,对于习题的解答格外得心应手。
化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现象之间联系及其内涵做出的解释,对初中生化学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探索科学,以科学眼光观察自然现象,保持求真知的态度。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知识点,教师善于运用自然界表象去引用,并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迁移,善于举一反三,重视社会与家庭的调研与实践,着眼于化学教学与实际的知识相结合,通过这种实践切实地去丰富学生化学知识架构,促进化学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激发出学生的动手欲望,让他们有一种动力,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动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让他们畅游在化学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