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2019-01-13李晓峰

魅力中国 2019年52期

李晓峰

(贵州省正安县第二完全小学,贵州 遵义 563000)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于是,趣味教学法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将其引入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一、从游戏开始激发学生兴趣

只要有心,我们便可以发现,对电脑的许多基本操作完全可以通过玩游戏逐渐熟练起来,而且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这种方法效果好得多。如,学习鼠标、键盘的操作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玩拼图、翻纸牌,两位数加减法、赛车、魔王迷宫等富有童趣的游戏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游戏即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也能够让他们在忘情地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鼠标的单击、双击和移动、拖动等操作,指法也熟练了。特别是其中有些游戏巧妙地设置了一些障碍和关卡,这会激励孩子去尝试使用键盘上回车键、空格键、换档键、光标移动键、退格键、Esc、及F1等功能键,并大胆操作,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些功能键的基本作用。这些知识要是仅凭教师讲解、示范,让学生模仿操作,不但较难理解,单调的模仿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计算机奇特的熏陶中。当然,不仅仅是指课堂的气氛,还包括课外。在课堂内,首先可以用欣赏课的教学方法,通过欣赏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兴趣是小学生的一种天性,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前提。而欣赏教学正是培养和发展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美的鉴赏水平。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课堂内应尽量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优势教育观指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发潜能,弘扬优势、增强自信、学会自主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动静结合。”“动”——要有秩序、有规律的动,情绪饱满、气氛热烈、勇于发问;使学生有成就感、轻松感。“静”——不是暮气沉沉、没精打彩,而是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应有严谨的教风和学风,这样,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摄,两者的完美结合,构建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而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更主要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才会迅速高涨。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由于刚跨入小学大门的学生尚处于知识的萌芽状态,整个大脑的发育处于启蒙阶段,同时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开设的计算机课就应该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像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等。这样做,不仅符合儿童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赋予的新知识,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其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电脑的组成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电脑是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在这几个部分中,主机是最重要的,它好比人类的“大脑”,在大脑里面有一个叫做存储器的“仓库”和一个与“心脏”相仿的CPU,也就是中央处理器。教师通过形象的比喻,将电脑中原本抽象的部件说得通俗易懂,学生很快便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但达到了教学目标,还使教学效率获得大幅度提升。

四、合作学习、相互竞争

由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它不可能像其他学科那样靠理解、靠记忆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信息素养,让他们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初步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赖以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当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充斥着竞争的社会,如果想要“单枪匹马”地去闯,无疑是以卵击石。因此,他们不仅要学会如何竞争,更要学会如何合作。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如:《制作板报》这一课,我在前一周就布置按组(每组四-五个人)搜集资料、设计版式,在课堂上进行制作,同学们分工明确,都很积极的投入,最后做出的作品都难以评价谁好谁坏了。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电脑竞赛,如“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实验小学‘创新杯’指法大赛”、“实验小学‘创新杯’电脑作品赛”等活动,学生在比赛中互相取长补短,发现问题,提高操作水平,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