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理念
2019-01-13曾毅
曾毅
(贵州省正安县第一完全小学,贵州 遵义 563000)
小学体育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面成长,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途径。根据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调研,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反而存在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这一方面和学生的个人成长环境相关;另一方面也受限于当前体育教学资源依然严重不足。但从小学教育的角度来讲,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也仍然存在欠缺。因此,如何进一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只有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通过各类相应的教学行为完成相应的设置目标。我们认为,小学体育教育应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核心导向,通过科学深层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并最终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终身体育意识是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导向,促成体育行为成为其人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次,在学校体育系统化理念的指引下,科学地规划和践行体育锻炼行为,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找最恰当、最合适的体育健身方式,并以体育行为为载体,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成长,使体育在健康体魄,人格形成和素质养成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优化教学内容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展的初期,他们对外部世界既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同时也会存在畏惧,对自身的发展性认识不足,存在依赖性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广泛爱好却不专一和注意力时间短等个体特征。因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小学体育教学必须与学生个体的发展结合起来,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繁杂,其内容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并且通过体育训练也要求形成学生一定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要完成如此众多的训练科目,就必须加强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突出重点和难点,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使之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完善硬件设施
当前,教学体制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其中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一般情况下,体育教育工作需要在更为良好的环境下锻炼,还需要基于实际知识展开基础条件,促使锻炼环境的形成,以保证其作用的发挥和实现。在这种锻炼模式下,学生的体育教学兴趣不仅得到激发,其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也在增强,保证锻炼环境的良好性,还需要结合小学实际发展情况和需求,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化,增加常规的体育锻炼器械,为其配备科学的体育锻炼器,促使体育场馆的优化性。不仅如此,基于实际发展需求,对体育设施进行构建和完善,因为在该发展条件下,应用先进的科学手段,能保证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也能保证教师团队充分发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建设空间,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其活力不仅得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增强,以保证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
四、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相关要素之间、教与学的不同对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不同内容之间、不同手段形式之间方方面面的认识及技术上的组合。当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众多的问题,主要来讲有两方面,其一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虽然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行,但当前教学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的提升,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抹杀了一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二是过于重视兴趣培养而忽视了深层学习。表现为教学目标较低,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学方式上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能真正从教学中获取足够的信息,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因而在科学优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实现教学内容充分被学生所吸收,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步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多层次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其主动能动性的发挥是课堂质量的根本保证。一次教学活动的开展,既有对身体的要求,也有对心理的提升。因此,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多角度的需求,通过将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深层学习的目的。目前,体育教学中主要运用到讲解法、示范法以及纠正错误法、帮助法等,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将各类运动技能与教学方法深度融合,比如,设置生活片断等。针对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不—样的特点,也可以合理地运用小群体法,使同一层次的学生间展开教学示范,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
五、优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和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要和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行为的引导作用。教学评价不能简单以竞技性项目作为成绩的唯一评价标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的成长性,要充分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的提升状况。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幅度,要包含学生生理机能水平及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变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要建立合理的学生成长卡片,充分运用数字信息技术,通过对学生各项指标的大数据分析从而实现对教学的科学指导。
总之,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根本目标。要实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凝炼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体系,使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