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2019-01-13方文欢
方文欢
(江西省鹰潭市第二中学,江西 鹰潭 335000)
合作学习模式是利用群体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提升学生个体素质的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体现和贯彻课标理念,推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习,取得较高学习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促进思想的源泉涌出的模式,它是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情况分为一些小组,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进行教学活动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开展。在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营造一种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向上性。小组合作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拥有一定的自发性的学习行为和让学生之间的思维互相激发碰撞,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好学生带动一般学生共同进步,使每名学生都是主角,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当合理的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
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成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三、合作探究
单独的学生不管是知识面还是学习能力都是极为有限的,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只有通过互相讨论、启发才能顺利解决。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本中就有着很多探索性题目,如若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难度相对较大。但如果要求学校小组合作完成,问题就可以得到又好又快的解决。
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分析合作学习的具体入手点。比如在解决重难点问题、学生意见不统一时,教师就必须要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深度、广度,进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分解问题,让每个小组分析不同的问题,完成自主思考。在问题提出后,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去观察、探索、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不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实现互助与提高。
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堂课并不是从头到尾都需要借助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师需要把握好合作的实际。首先一堂课中知识的重难点需要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更有助于实现这部分的学习的目标。比如我们在学习“平方差”这部分的知识时,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理过程是整堂课的重点,而通过推理归纳出最终的公式是难点。老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个题目,让学生求解答案,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题目存在的规律。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指派小组的发言人进行结论展示,进而推出平方差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另外,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可以展开合作学习。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模糊的状态时,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加清晰,加深学生的记忆。比如在学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ac+bc)÷c怎么计算。这时可以展开讨论,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这个过程让一些对该概念模糊的同学逐渐有清晰的认识,形成一个更加准确的知识体系。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作为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科学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实践对提升初中生数学能力以及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抓住合理的契机、科学的分配任务、推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充分发挥其价值与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