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好方法
2019-01-13覃金全
覃金全
(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乡红柳小学,广西 河池 530800)
前言:良好的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从低年级开始教师要让学生形成预习的习惯,这会影响到日后学生长期的语文学习,而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加强对预习的重视,并对预习进行严格执行,教师需要让学生具备预习的意识,并形成积极预习的习惯,传授正确预习的方法,对学生预习的要求以及步骤展开训练。从当下的情况看,诸多的教师也对学生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对语文预习做出了要求,但是这些要求是十分宏观的,学生即便是听到预习重要,是否会执行也是未可知,预习方法是否有效,也难以确定。
一、明确任务
(一)认字
低年级语文的实际学习中,预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认字。对课文展开阅读,对课文后生字进行拼读,然后用拼音的方式,将课文做到读顺,其中遇到的一些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要进行标记,最后是拼读圈画出的字词,要做到字音准确,将笔顺看清楚,然后强化学生对汉字的记忆。低年级本身语文学习,就是识字和写字为主体,预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如此,在预习时学生要在拼音的帮助下,掌握识字的方法,并不断认识新的汉字,为课堂的汉字学习做好准备。另外是教师指导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圈画出来,这样在课上可以进行解决[1]。
(二)读通顺课文
低年级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是比较有限的,阅读能力也有待提升,对学生来说,读通顺句子是非常重要的。在预习中,要对课文读通顺,这样才会让文章的意思大致明确,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可以迅速调节自己的思维,跟随教师的指导[3]。
(三)思考自己还有什么问题
在预习中学生一定会对课文的意思有基本理解,但是也会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经过以上的预习步骤,每节课之前学生会对课文有大致了解,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要将课文后的生字和拼音,在黑板上进行呈现,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在板书结束之后,学生可以集体对生字进行拼读,简单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
二、教授学生预习方法
在识字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对识字的方法进行总结,比如加一笔或者去掉一笔就是新的汉字,两个字合在一起,也成为了新的生字。预习方法是要经过不断总结后形成的,教师要为学生传授一些高效预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需求,对这些预习方法展开应用,提升对语文预习的效率[3]。
三、训练和督促学生按照要求预习
预习需要讲究方法和效率,很多的学生不是没有预习的习惯,但是没有找到预习的有效方法,这样虽然开展了预习,收获却是没有实现最大化。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及督促,让学生依据要求展开预习。在课文学习中,教师将课文先呈现给学生,并对照合理预习的步骤,在其中圈出要学习的生字,在田字格中进行生字的展现,让学生了解到这些生字是要学习的重点。逐一进行音节拼读,每个字需要拼读三次,然后明确这些汉字的记忆方式,另外是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两到三遍的阅读,学生可以自由展开阅读,也可以进行分组阅读、男女分读或者是分段阅读,让学生可以做到将课文读顺。最后是将其中的生字以及词语进行圈画,明确其中的难点,鼓励一些表现非常好的学生。对于日常知识接受非常快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将词语进行抄写,一些学生接受能力差,学习方面遇到困难,教师则是要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可以对预习方法进行准确掌握,学生对预习基本掌握之后,教师要讲预习向课外进行延伸,锻炼学生的预习技能。此外是教师要注重对预习作业的检查,很多的教师为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但是并未进行检查,导致学生对预习有所轻视。
四、检查和评价
预习的效果也是要重视起来的,学生要对预习效果进行巩固,从而让预习的习惯可以成为学生长期的能力。语文预习是需要教师严格检查的,每一次对预习进行检查之后,教师都要对学生展开评价以及表扬,鼓励学生的预习行为,对于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指出,让学生了解自身预习方面的不足,一些学生预习的表现和效果非常好,教师可以奖励糖果或者红花,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另外是预习毕竟是在家中完成,教师需要让家长配合,对孩子预习进行监督,尽量参与到孩子的预习中,让孩子对语文展开预习之后,得到家长的批语。家长的评价也是要重视起来,不要仅仅是用“阅”“已预习”这种非常简单的评价语,而是要在上面具体体现出来,比如“课文已经读顺”“生字可以拼读准确”这样非常具体的评语,会让教师明白学生预习的成果,也会了解学生预习有哪些不足,这样在正式的授课中,教师结合家长的预习评语,对教学计划展开适当的调整,明确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提升正式授课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结论:总之,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正处于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预习就是非常重要的习惯,若是忽视了对预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就会对预习有所忽视,学习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最重要的是在语文学习中,预习是不可缺少的,一旦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日后语文学习一定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预习指导加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