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探讨
2019-01-13佟晨婷
佟晨婷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26小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课堂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之间组成合作式小组或团队,在小组中对所学知识或者相关问题进行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就要求学生之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团结合作、积极沟通、懂得配合、明确责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学习完全实现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问题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1]。基于以上优势,将课堂合作学习充分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去,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全面接受语言文字阅读学习的开始,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很重要。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发掘有效的课堂合作模式,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发挥到最大化。
一、课堂合作的实效性策略
(一)合理分组,提高效率
在进行课堂合作模式之前,教师要对学生之间如何分组有一定的规划。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自制力相对较差的阶段,如果让他们自由分组就会造成一定的混乱情况出现,起不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确定需要分成几个小组,并且根据男生与女生的思维差异,把每个小组的男女比例要调整的相对一致,有利于提高问题探讨的全面性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分组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给自己所在小组起名字,根据每节课的课程内容为前提思考名字,会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2]。合理的分组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不会成为旁观者和沉默者,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提高了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二)优化内容,加强合作
教师在选择学生需要讨论的内容方面也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考虑,尤其是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讨论,要防止千篇一律,不知变通的情况出现[3]。首先,教师应该布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任务,明确教学目标,防止学生跑题;其次,学生所讨论研究的话题要难度适中,太过容易会使学生失去挑战性,让讨论变得平淡,太过困难也会让学生失去自信心,不利于团结协作,只有选择难易得当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即使过程中有阻碍,也会促使学生更大程度的发散思维,加强合作,最终获得成功。
(三)口语训练,活跃思维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学习不止是体现在文字与阅读上,还要用正确、优美的语言流利地表达出来。教师在进行课堂合作模式教学时,要对学生语言表达做进一步的深化训练,比如在学生的研讨小组中,自行把每个人分配相应的角色,包括问题陈述者、答疑解惑者、总结归纳者等,当教师要求每组中哪个部分做内容汇报时,都有不同的学生进行讲述发言,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小组中都有获得发言的机会,即使有性格沉默的学生,也会代表全组发言,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口语表达的锻炼。有效的口语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快速发散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4]。
(四)独立思考,促进合作
学生在进行课堂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思考,使学生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不假思索的人云亦云,每一次的课堂合作学习都是集体智慧的呈现过程,而不是仅有的几个活跃学生思想的组成。只有小组中每位成员都融入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合作学习才会越来越成熟,成员间会越来越默契,从而提高各成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加全面的学习了小学语文知识。
二、课堂合作应避免的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最活泼好动、思维最发散的阶段,尤其是在语文知识学习方面更易形成不同的观点,教师要把控好问题的思考范围,防止小学生天马行空脱离课程主题的讨论[5]。另一方面,课堂分组合作本来就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这就容易促使一部分学生把合作交流用于私下玩耍,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还影响了原有的课堂秩序,得不偿失,所以教师必须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合作讨论,不能完全的放任自流,要有时间限制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奖惩措施,帮助小学生增强个人责任感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能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形成学生间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为避免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具有完备的规划和指导能力,要有创新发展的精神,充分结合语文课文实际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探讨,从而使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