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9-01-13任正刚
任正刚
(贵州省正安县中观中学,贵州 遵义 563000)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落实好课程标准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语文教学要做到有效实施,就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语文学习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性。
一、注重学生的诵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专家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再看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让孩子们读书,自己也读得很有兴致的描写:“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沉浸在读的情境之中。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当然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等等。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阅读教学中注意情感的熏陶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他们的情感教育呢?首先,老师必须是一个富有爱心、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老师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一生。不敢想象,一个冷漠、麻木的老师会让他的学生成为富有情感的人。所以,老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外,还应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珍视自己的职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抓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认识、情感态度及是非能力教育。
三、设和谐环境来激发求知欲
宽松的学习氛围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初中生正处在叛逆阶段,只有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他们才能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同时也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能够有效地管理课堂教学的秩序,往往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教师在教学中一直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教学,致使很多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疏远和教师的距离,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够积极地向教师进行提问,严重影响着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要变一个人思想的孕育场所,老师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必然条件,在整个教学阶段,老师应该从同学们自身出发,把同学们的生活和教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激发同学们求知欲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媒体也“不足为奇”了,这种方式不但给老师带来了便利,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对语文的好奇心。例如:在进行“故乡”教学时,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老师就可以提前做好PPT,让同学们先来了解鲁迅的故乡,“江南水乡”——绍兴,在讲解故乡的时候,深入教学内容,让同学们了解文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包括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些影响,阐述广大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渴望。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延伸一些课外话题,让同学们来讲述自己的故乡,不管是故乡的特色还是风土人情都可以,让整个课堂变的更加的活跃,还有充分调动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才能离课堂有效性越来越近。
四、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但是很多时候教师不会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导致了多媒体的滥用和乱用。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把多媒体的作用看的过重,本来是师生之间交流的课堂,渐渐地变成了学生与多媒体机器的对话,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师生之间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逐渐走向了淡漠,最终导致教学模式的僵化。如在教学鲁迅的《雪》时,笔者边利用多媒体显示飘雪的画面,边导入:“下雪了。窗外是好晶莹的世界,雪的天堂。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就像玉蝴蝶。那熬了三十冬的老槐树玉树临风了,枝上缀满了雪的骨朵,静静地站会,仿佛能够嗅到五月的槐花香了。这是李老师的雪。那飞扬的雪花飘落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时候,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散文诗《雪》。”看着那飘雪的画面,听着教师那诗意的倾诉,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学习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中。如果没有多媒体所创设的情景,任凭教师声音多么甜美,也无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雪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