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国贸专业基于课岗证赛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9-01-13陈欢

魅力中国 2019年52期

陈欢

(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

传统的高职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一系列问题,高职国贸理论知识的教学与高职国贸岗位需求相脱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市场对于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加大对高职国贸教学模式的改革,坚持以职业为导向,不断调整自身教学模式,使高职国贸教学具有自身专业的特色。高职国贸课岗证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课岗证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有效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接,把会计理论知识、会计岗位基本职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高职国贸教学模式现状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国贸是一门理论知识较强的学科,传统高职国贸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高职国贸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逐渐对高职国贸缺乏学习信心。即使学生高职国贸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但是不能否定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因此,传统的高职国贸教学模式不适合学生的需要。

(二)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性

高职国贸理论知识较强,学生从事高职国贸岗位需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导致教师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解为主,课后要求学生进行考试题的训练,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高职国贸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由于对高职国贸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投入不足,导致高职国贸实践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学校的实训教学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高职国贸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进行创新。即使模拟真实的企业高职国贸岗位运作流程,教师也采用机械的讲解方式。

二、基于课岗证赛深度融合的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一)课证结合,实现从业专项技能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了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要求,即“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书制度的实施体现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高等院校的教育应做到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岗前职业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考证模式的改革将促使高职院校更新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将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技能证书考证的形势变化。为了紧跟行业形势,学校对报关水平测试证书、POCIB证书、助理国贸师证书、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等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相应课程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进行了考量和取舍,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获取职业技能证书为目标,将考证内容融入教学环节,以证授课,为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赛结合,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的有组织的竞赛活动,其重点考核内容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平台,通过竞赛的举办,政校行企共同营造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一)人才培养融入产业链

在“校企双主体、课岗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以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为平台,校企共同研发了国际贸易行业模拟产业链教学模式,即设置模拟外贸公司、报关行、货运代理公司、外贸工厂等企业,以外贸公司的贸易业务为主线,实施模拟外贸岗位的业务流程。通过完成外贸公司的贸易业务实操加深学生对国贸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国贸产业链的系统性认识,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构建三阶段递进式的课程模块

第一阶段以岗定课,为专业基础技能培养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通用岗位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第二阶段以证授课,为从业专项技能培养阶段,以各项证书的考证与证书的获取为主。第三阶段以赛促课,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通过竞赛综合实践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指标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模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为学生评价自评、互评、教师、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改革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阶段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即将模拟岗位实操过程、项目考证成绩、院级竞赛项目与课程笔试考核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指标包括基础知识、实操能力、综合素质、企业满意度等,体现考核指标的多维性。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总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国际贸易行业企业中最为迫切需要的人才。目前,高职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问题,本文以科贸学院为例,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了“课岗证赛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课岗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融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一体,与传统教学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在培养学生的外贸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更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竞争力,达到为社会输送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