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视野下地方高校FOS课程建设—以三峡大学为例
2019-01-13刘亚玲
刘亚玲
(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
一、“双万”背景
“一带一路”一直是国际关注热点之一。随着时间推移,“一带一路”合作日益广泛化、深层化、多样化。“一带一路”的内涵总结为“五通三同”。“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中法双方已结成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合作日趋频繁、深化。无论是“沟通”、“联通”还是“畅通”,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介质。李宇明曾说“‘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因此语言先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北非、中非和西非众多国家以法语为官方语言、行政语言或通用语言。此外,法语是从使用人口来说全球第二大国际语言,也是32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因而我国高瞻远瞩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和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法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一流外语人才,走向精细化、有针对性的专业法语教学。
2015年5月国家提出了“双一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预计在2019年至2021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609个。因而,专业是“双万”计划的核心概念。
从上述国家推出的战略不难看出,国家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搅动高等教育这池平静的水”,旨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三个“一去不复返”为各类高校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机遇。
二、FOS概念的发展
FOS全称是Français sur objectifs spécifiques,即专业用途法语。它是仿照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ed purposes”而创立的术语“。FOS”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主要针对非法语国家及地区以法语为基础的专业教学,表现形式通常为“语言+专业”教学,如商贸法语、法律法语、医药法语、工程法语等。
法国已有不少专家对法语和职业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B.Cerquiglini,A.Daventure,C.Carras,F.Haramboure等;并提出了“职业法语”(le français professionnel)概念覆盖下的几个相关术语。“专业法语”(le français de spécialité)指专业领域的语言需求,语言是教学内容之一,例如向医生或者律师教授法语“。法语作为职业语言”是介于“职业法语”和“专业用途法语”间的研究领域,更侧重于同语言背景下行业的实践、身份和位置(F.M.Dallies,M.Mangiante)。“专业用途法语”顾名思义,指的是教师一种通过分析学生需求而创立针对专业用途的培训大纲的手段。此外,它不意味着必须用职业法语培训,而是从具体需求出发,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因此,依照M.Mangiante和C.Parpette的模型,FOS课程的步骤总结为:一、分析需求;二、收集数据;三、数据的语言分析;四、制定教学法。
三、FOS课程的研究意义
从全国的层面来说,我国法语教学一直以来走的是的“学院式”的路子,教授“普通用途法语”,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但随着“一带一路”发展壮大,国际交流合作多样化、深层化,国家对新型复合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常规的语言教学再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对法语人才的要求。因此实施FOS课程研究,有利于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法语人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改善教学效果。既极大地提升了法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使其对接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国家与法语地区的国际交流做出贡献。
从地方高校的层面来说,在法语专业在国内经历了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后,目前国内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法语专业。因此,在现阶段基础性教学难以满足就业需求的情况下,开展FOS课程研究,有助于地方高校法语专业另辟蹊径、突出重围,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语言能力又掌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四、我国FOS课程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ESP的研究呈较为成熟,但对FOS的研究比较薄弱,概念早就存在,但实际研究、运用要到21世纪。根据知网数据,近年来国家级、教育部级教研、科研项目中并无FOS的身影,期刊文章数量较少。陆洵(2006)以苏州大学为例分析了FOS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丁斯甘(2012)通过2个中国FOS的案例陈述FOS在中国的发展和特性;卢晓帆(2014)对法国FOS的历时发展和趋势进行了梳理;任轶、费林清(2016)以上海交通大学非法语专业学生FOS教学为对象,采用定量分析法,探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并提出建议。
在“法语+专业”的实践运用中,有的高校充分解读国家战略,已走在前端,例如宁波大学中法联合学院、人民大学苏州学院、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等,旨在跳出传统语言培养的路子,为国家输送符合现实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同时也可看出,目前尚无法语与水利水电结合的例子。
五、地方高校的FOS课程建设
在如上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突出重围,结合自身优势以发展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的优质专业变得意义重大。这对他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峡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水利水电及土木工程等专业为“王牌”专业。2018年1月进入双一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并有水利、土木、电气3个学科被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为日后长足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为FOS课程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知识方面的支持和良好的实践平台。
法语专业毕业生有相当大比例赴非洲从事水电、土木建设翻译工作。因此作为全国166所专业院校中唯一水电特色鲜明的法语专业,应当抓住当前机遇,尽力打造“专业用途法语”,将“法语+水电”或“法语+土木”打造为“金课”,以跻身“万本”队伍为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地发挥“法语+专业”的融合,真正有效地实施FOS课程,是专业发展的关键。
三峡大学打造“法语+水电”的FOS课程有如下优势:
(一)专业学科平台。该校有着水利水电和土木工程的强势学科,为发展FOS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专业设置。法语专业在一、二年级时以基础性语言学习为主,到了三年级,已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此时开始高年级专业方向课,例如水电法语、经济与贸易法语、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法语)等。
(三)充足的支撑材料。该专业众多同学在非洲从事水电、土木、商务之类的翻译、助理的工作,拥有大量一手材料,为FOS教学提供了真实、专业的教学资料。
(四)师资力量。该校法语专业目前的师资大致分为2个方向,传统语言文学类及商贸、工程管理类。师资构成为开展FOS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当然,三峡大学目前高年级专业方向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在课堂接受的专业教育课时不足;二是专业方向的师资仍然偏向于语言,对专业有所了解但不够深入;三是对一手语料开发不足。
结合三峡大学的专业优势和现状,如何更好地建设FOS课程?
(一)加强法语与专业间的联系。通过院系间的合作,开设公选课或者双学位。水电、土木专业老师有选择性地教授法语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为日后“水电法语”的深度学习打下基础。
(二)充分利用一手资料。由于国内教材有一定的滞后性与行业差异,法语方向课教师应借助海外资源,充分发挥国外一手资料的价值,将其应用于课堂,为学生学习FOS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另外,可邀请同领域毕业生以讲座形式更新FOS知识。
(三)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法。制定FOS课程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到FOS的应用环境,有选择性地教授适合应用当地的知识,鼓励学生模拟真实交流环境,将“法语+水电”真正有机结合。
结论
综上,从理论研究来看,我国的FOS课程仍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尚无真正针对大学法语专业FOS课程的探究,也未提出较为具体的实践模式及建议。从实践设置来看,三峡大学的“法语+水电”特色在国内属于首创。因此,我国及该校的水电FOS课程建设与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