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意识变化成因
2019-01-13马晓艳
马晓艳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大学是一个培养知识化、专业化人才的地方,而当今大学生正处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正处于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由于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他们的生理、心理、思想、知识结构、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但他们的思想往往主观、偏激,尤其是在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与就业观等方面,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存在很多不理性和盲点。为此,我们有必要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深层探究影响大学生思想特点的主要因素,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努力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
一、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理特点来看,他们追求自主化的个性发展。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在校大学生,生活在相对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他们的生理成熟期提前,这使得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成人感”意识迅速增强,理应独立自主,不受外界干涉。他们渴望拥有“酷毙”、“帅呆”的鲜明个性,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能够独立自主地主宰、决定自己的一切。正是由于他们对“自己个性发展”的独到理解,他们大多不满足于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对他们的行为约束,不满足于家长为他们设计好的成才模式,不满足于大学班主任老师为他们规划好的发展道路。因此,他们对学校所谓“独裁专制、家长式”的束缚,对家长“出自好心”的包办代替和对班主任老师的“指手划脚”特别反感。
二、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主要存在着以下五种症状。一是心理幼稚症。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生理发育迅速甚至有早熟化倾向,但其心理却呈现出低龄化和不成熟性,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学生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过分夸张等。这种身心脱节的状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精神侏儒症”。一些大学生成为包装精致的“精神乞丐”,精神状态低沉脆弱,精神世界空虚荒凉、精神需求功利世俗、精神追求迷茫疲软,使得部分大学生成为单纯的“功利性动物”和“技术性动物”,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寻求“精神鸦片”,走向了邪教、迷信的神坛,这对学生的学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是“人格分裂症”。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多重人格”、“边缘人格”、“物化人格”、“不成熟人格”等人格失调现象,比如“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或者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等,这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有着重要影响。四是“自我中心症”。当代大学生处于“形而上学”的年龄阶段。一些大学生看问题、做事情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却很少注意周围人的情绪,尤其是独生子女常常要求别人围着自己转,也常常喜欢甚至习惯于支配别人,自我中心意识突出,这也是导致一些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五是“网络成瘾症”。一些大学生染上了“电子海洛因”,对网络游戏无法抗拒,对网络世界过分痴迷或对网络交往、网络色情、暴力信息过分热衷,甚至产生对网络的严重依赖。上网时精神抖擞、异常兴奋,下网后就神情倦怠、萎靡不振。久而久之,导致大学生思维迟缓、情绪低落、意志薄弱、生物钟紊乱,甚至出现自残意念和行为,严重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他们呈现出多元矛盾的特点。大学生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希望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不愿虚度人生,但其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追求理想,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追求实惠,当理想与现实脱节时,往往放弃崇高的理想,追求实在的利益;他们认同奉献精神,但缺乏无私奉献精神。价值观方面,由于受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他们在价值取向上,讲求市场规则和实用主义,注重自我价值和自身利益;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的一元价值信仰和价值评判标准已经消失,代之以多元包容的价值理念。他们强调社会与自我的融合,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强调奉献与索取并重,在兼顾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又比较注重个人利益。他们肯定优良传统道德,崇尚良好社会公德,但对道德缺失现象表示宽容;他们唾弃社会上一些道德败坏影响社会风气的事情,但一旦他们是事件的当事人,他们也会按照他们原先鄙夷的方法去做,他们会认为这是迫不得已,是社会逼迫他们这样做的。他们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批判社会中的“暗箱操作”,但一旦他们成为此类事件的受益者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去做。这种多元复杂的变化趋势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四、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政治观来看,政治认同感强,但政治参与度低。他们乐于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爱国意识强烈。尤其是在涉及到国家主权与荣誉、民族尊严和利益、祖国统一等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但其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他们往往从个人和实用的角度理解政治问题,在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上认识肤浅模糊、甚至片面。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度不高,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较差。政治观作为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的政治信仰、政治参与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因此,必须注重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五、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消费观来看,他们的消费结构非常复杂。现今大学生的消费观大都不合理,偏离于中国传统消费观念,节约意识淡薄,且存在着攀比心理。中国一直以勤俭节约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受西方文化和消费观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在大学生的消费中表现的很突出。大学生在消费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性,整体上表现不乐观。如今的大学生的消费结构非常的复杂,且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水平有正在提高的新趋势。主要有数码、电子科技产品消费,通话、通信消费,非正规学历与技能考试消费,衣食住行消费,人情消费以及恋爱消费等。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了他们的生活费日益增长。因此了解他们的消费心理,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非常必要。
六、从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生的对比来看,他们的优越感较弱。在学生层次方面,报考高职高专的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高中生和职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这种层次感的压力会让他们在入校后思想波动较大,内心感到自卑,情绪低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社会认知方面,很多人对高职院校认识不清,存在偏见。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或发生偏差,这也不利于其自信心的培养。在自我目标定位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自我期望值一般较低,他们一般都没有考研和继续深造的打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情绪倦怠。这都不利于他们身心发展。
七、从高职院校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来看,他们存在观念偏见。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目光短浅,不愿到基层,不愿从普通的工作做起,“只愿当白领,不愿当蓝领”。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喜欢从事比较稳定且竞争力、工作强度不大的工作。而在就业的具体情况上,大多数的学生都考虑工作的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工作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个人发展等因素。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主体意识比较强,需求呈现多元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点、就业心态不成熟、缺乏理性。因此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进行引导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