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下中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01-13耿冰娜

魅力中国 2019年52期

耿冰娜

(三门峡市陕州区中等专业学校看,河南 三门峡 47210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但目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跨境电商行业的人才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专业素养也足够,但在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需要与企业共同合作,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结合双方的优势更好的培养出满足跨境电商专业的人才,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后备力量。

一、校企合作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问题

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对自己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更没有一个专业的态度,仍旧认为在学校学习时掌握好专业知识就足够了,而所谓的实践能力可以等到工作以后再去培养,根本不重视在学校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的机会。在校企合作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完全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只是跟着老师的安排,老师让自己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主动学习的想法,在实践过程中,更是随波逐流,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一点创新思维。很少有学生在学习时主动发现问题,更不要谈去解决问题了,就算在实践过程中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也不会独立思考,都是凭着经验丰富的前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方面的问题

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没有设立清晰明确的目标。第一,学校没有设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二,如今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迅速,而学校的教育思想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并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在校企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没有严格细化的要求,只是当个过场走一遍。还有的学校就是跟风进行校企合作,并不了解校企合作的真正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也不重视,致使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明确,更别提工作中的职业规划;第三,学校目前的专业课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远远满足不了实践中的需要。

(三)企业出现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很多企业会考虑自己资金的投入问题,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双方进行合作后,要共同规划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内容,学校需要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学习,一旦岗位不足,企业需要花费资金扩充岗位,这样一来,便加重了企业的运营负担。

二、校企合作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虽然校企合作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也是一个行业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国家所支持的道路。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应该重视起来,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更新学校的授课内容

跨境电商顾名思义是跨国家进行电商活动,因此跨境电商专业不仅包括本专业的知识,更是涵盖外语、计算机、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的知识,因此对于跨境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则需要更多学科的教授,要保证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并为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设立一个符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也要更新原本专业的知识,以便能更好的跟上电商行业的发展。

(二)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

跨境电商行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但发展时间并不长,这就导致了我国对于跨境电商专业没有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更是缺少经验丰富的老师。因此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要安排老师定期去企业参观学习,了解电商的发展,掌握其发展动态,并在参观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实践,保证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样,学校也应安排企业的优秀员工到学校进行授课,对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解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邀请企业人员来学校授课可以更好的提升学校的实践技能能力。这样一来,学校的整体教师水平提高,整体师资力量便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校企双方合作建立一个实训平台

校企双方在进行良好的合作后,可以建立一个实际训练平台,将销售技巧、跨境物流、客户服务等充分融入到实训平台中,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日常训练,增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电商行业的动态和发展情况,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并且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自己以后的工作环境,提前适应工作氛围,以后更好的融入工作当中。

(四)校企双方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

校企双方可以联合举办一些创业大赛,比如“学生跨境电商创业赛”或“跨境电商创意赛”等跨境电商专业相关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比赛中得到更大的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多的跨境电商人才。

总结:总而言之,随着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这些专业人才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超强的实践技能,同时又能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要想培养这样优秀的人才,就需要学校和企业联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再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