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助力正扬帆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
2019-01-13王继权
王继权
(黑龙江省龙江县第六中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100)
一、学校简介
龙江六中始建于1984年,现有教学班45个,在校学生2479人,教职工166人。2010年被授予黑龙江省标准化建设合格学校,2013年被评为齐齐哈尔市教育工作先进学校,201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师德先进集体。2013- -2016 连续被评为县级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
二、课改历程及做法
2012年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确立“立足教研、立足课堂、立足实际、锐意改革、稳步推进”的思路,进一步推动课改工作。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课改有效引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及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保障“课改”。制定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召开实验教师座谈会,动员部署。
(二)强化细化管理机制,提供课改坚实保障
1.制度保障机制
完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及课改巡课,听课评课,学导案编辑,小组建设等制度,形成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
2.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从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为班级购买展板,以便学习小组量化考核;增添电脑、打印机,导学案,小组评价单等能够快速打印或复印。预算培训经费每年15万,而深化课改四年多的时间里,仅培训经费近百万元。
(三)培训学习转变观念,确保课改良性行进
主要开展三类培训:一是自我培训;二是校本培训;三是走出去培训。
1.自我培训,激发教师课改热情。
为了更好地遵循新课标,把教科书运用好,课改领导小组要求领导在听课前,科任教师在设计每堂课前,都要深度细致研读新课标、教科书。全体领导和教师在假期里必须把新课标和下学期教科书有关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做整体把握和设计。通过网络学习名师课堂及讲座。
2.校本培训,夯实教师业务基础。
三个途径进行:备课组培训;教研组培训;学校培训。
校本培训中本着“实际型”和“问题型”两个培训原则,即契合学校课改实际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接地气培训,易于接受。
(1)2013年2月25日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校长对课改的重要意义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再部署。教学校长组织学习课改讲座,领会课改精神。
(2)组织学习名校名家-一洋思、杜郎口、魏书生的五步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为创建模式奠定基础。
(3)利用教研日对《新课程标准》分学科进行了培训,并测试。
(4)利用教师例会,组织教师学习--导学案编写,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建设等内容,并观看名校教学录像,学习借鉴经验。
3.外出培训,开阔教师课改视野
(1)走出去。我校自2013年起至2016年止,赴山东名校(竞业园,泰安外国语学校)、北京、江苏、上海、哈尔滨等地培训达到200多人次,提升理念,激发热情。
(2)二次培训。每次外出培训人员归来,均要以讲座,观摩课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四)构建新型课堂模式,引领课堂教学改革课改的关键节点在课堂,如何在课堂改革中有据可依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2012年9月开始,为创建模式准备。从教师到备课组到教研组到学校,最后由课改领导小组成员组织整合。2013年9月形成我校“236”模式的第一稿;2014年12月模式的第二稿形成;2016年9月各教研组形成有教研组特色的第三稿。这是以我校以往的模式“主题引导探究法”为基础,以名校教学模式为样本,是借鉴与传承的结果,是自下而上的模式,更是六中多年来一线教师们智慧的辛苦结晶。具体过程。
1.核心攻坚发现问题。
“仿”模式,确立新模式的前提。结合本校学情实际,上好仿名校示范课,提出异议的“问题课”。
示范课。2012年9月将初一数学组先确定为“实验组”,以点带面,进行“仿”名校教学模式的实验,稳步推进课改。数学组教师商彦斌、叶宏伟、战桂丽三位教师,打磨了三节“仿”名校的新课堂模式示范课,供教师们学习探讨,效果良好。
“问题课”。2013年3月我校将初一年组确定为实验年级。初一年组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上“仿”名校的“问题课”,即以实践运用中发现问题为目的。为新模式的构建寻找突破口。此阶段,采取“校内开发日”的方式,领导小组成员及教师推门听课,记录课堂操作中的问题,以备研讨。
2.专题研究 突破瓶颈
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突破课堂改革中的“瓶颈”类问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自主课堂有效性。“议”问题,改革课堂模式的基础。“仿”课后,各备课组利用教研日,将模式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作为改进模式的方向。围绕问题有针对性地研讨,重点是各环节的操作要点和注意的问题,如何进行有学科特点的学法指导等,着力提高各学科、各环节的教学效益。课改领导小组整合问题,2013年9月“236”模式初稿形成。
3.模块指导提升效益
“验”模式,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为了验证新模式的可行性,2014年9月,三个年组同时进行实践。主要采取同课同构的方式,备课组成员依据“236”模式,同备同上一节课,但鼓励教师根据个性改删环节,但两个重点和三个阶段,是新课标的基本,绝不能改。每个人上完后集体研讨疏漏,下一位避免并改进,到最后一位教师时课堂基本成型。
各备课组通过同课活动,将生成的问题梳理,2014年12月“236”模式的第二稿形成,其中包括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基本课型。
“创”凸显课堂改革的真谛。备课组调整模式后,再次深入实践,通过多种教研形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领导班子随机观课议课,老教师的带头课与研究课,青年教师申报课等等,强劲推动课堂改革。
活动后,我们引导教研组、备课组关注问题,研究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行为,开展课堂细节问题“行动研究”、构建更加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达到创新模式的目的。2016年暑假,让每个教研组梳理历年来“236"模式运用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2016年9月各教研组形成了适合本组的教学模式的第三稿。
(五)创新教研方式 拓宽校本途径
1.开展引领式教研活动
领导班子成员深入教学实践,讲课、听课、评课,引领课改活动,发现教师授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交流、分享经验。
2.开展申报式教研活动
教师自认为研究出了令自己满意的课改课例后就可申报,教研组验课后,在全校展示。
3.开展需求式教研活动
教师提出教学中不易把握的、容易出现问题的课例、课型或其它的教学细节问题,经过本学科的教研组长归纳整理,在教研日时,以座谈、讲座、课例观摩、研讨等形式着重解决。
4.开展分阶段式教研活动
开展“青蓝工程”,开展不同级别的课改课堂大赛活动,例如:同课同构赛课、校级赛课活动,青年教师好课赛,骨干教师研讨课、及从中选出的精品课展示活动。
5.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1)收集资源:根据教研组实际情况进行资源的收集,可以是论文、教案、课件,也可以是网络中的优秀教学资源。
(2)上传资源:教师将各类资源整理后上传到优教通的云盘中,实现校园资源的共享。
(3)交流经验:建立了学校教师QQ群,开通教师教研博客,优教人人通空间等等。
6.开展团本教研活动
每个学期我校会定时间,定地点,进行同一班级的所有教师、或不同学科教师的团本研修,有时会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参与其中。这种方式拓宽了备课途径,也促进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2014年曾为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骨干教师培训提供现场并展示,获高度赞扬。(把一个班级的所有教师召集到一起很难,而网络集体备课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六)探索课堂评价体系,确保课改高效运行
评价内容太多,弱化了评价的真正目的,增加了师生的负担。今年,我们把落脚点放在如何使这种评价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组内评价
制定的评价细则,用表格的形式把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每周汇总。呈现在个人及班级评价表内,展示在量化板上。.
2.教师评价
每天一张评价表,每节课后教师根据各组整体表现,评出1-3个优秀小组,每周汇总,每月统计。每月末,年组根据组内评价及教师评价,评出各班级的优秀小组,并在间操时间表彰。
3.校级评价
校级评价主要是学期评价,学期结束学校会根据以上两项评出优秀小组长和优秀小组进行表彰、奖励。
(七)提升教育教学效益,课改硕果盈满枝头
课改工作推进以来,我校成果斐然。2013年中考,我校考入重点高中人数为了181人,另两所县直初中合计人数180人:2014年我校为196人。其他两所初中人数为210人:2015年中考,我校为225人,另外两所初中为238人:2016年中考,我校为218 人,另外两所初中为231 人。连续四年蝉联中考状元;五年进入全县前10名共27人,进入全县前100 名共192人。连续五年在全县基础年级质量测查中获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连续四年被评为县级教学质量先进校。
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2013年9月县运会获初中组团体第一名,其中22项单项与集体项目均获第一名;2014年6月县教育系统校园体育节,获县直初中组团体第一名、县直教师组团体第一名,我校千人团体操获最佳表演奖;2016年3月获全市乒乓球比赛初中女子组第一名;2013--2017年县市“三独”比赛,书画比赛均蝉联第一名。
(八)我校新课改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校在新课改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课改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问题。老教师业务能力及素质极佳,但缺乏改革的冲劲与魄力;而新聘的年青教师,有冲劲与魄力,但业务能力还需锤炼,课堂模式操作中缺乏一些灵活应变的教学机智。
2.小组合作的评价制度问题。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小组建设个别班级流于形式,不够扎实;部份学科教师在小组评价方面措施不力。
3.学习评价的问题。个别教师仍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评价中来,不能真正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纠正、导向、指导、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4.课堂教学的监控问题。具体表现在:学校对课堂管理:还比较宏观,备课组不能及时地针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研讨,有的教师们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够深入,缺少有效的尝试。
(九)今后课改工作的目标和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校仍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心,针对前一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如下打算:
1.继续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学习新课改理论,常抓不懈。
2.继续拓展有效模式载体。鼓励教师对学导案进行再创性的修改和补充,开发更有效的课型模式。例如:拓展课、阅读课等等,打造更高效课堂。
3.继续完善课堂改革制度。尤其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案,使之更加科学公道,更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4.继续以活动深化课堂改革。计划活动有:学校领导的“引路课”;骨干、名师的“示范课”;教研组的“研讨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全体教师的“同课”。
5.继续深化课堂指导。引导教师出格。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东风助力”下,六中人会以更认真的态度、更精细的管理,在新课改的航程中大胆探索,谱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