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篮球教学策略探究
2019-01-13邹佳
邹佳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江西 宜春 336300)
一、核心素养对高中生篮球学习的意义
首先,篮球运动具有“团结、合作、拼搏、创新”的特点,有利于高中生体质和健康的增强,促进身体机能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信心。通过对篮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和篮球相关的能力与知识。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在经过传接球、投篮、行进间上篮等篮球技术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对篮球技能的训练和技战术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自信心。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品格。一般而言青春期的学生性格容易冲动。篮球运动是一项具有团队性、对抗性和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通过课堂开展篮球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训练过程中加以有效地心理引导,让学生深入体会篮球魅力。
再次,有利于引导学生健康运动。高中阶段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时期,适度的篮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运动意识,让其在运动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和生命的活力。
二、高中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高中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在高中阶段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相比,在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差距较大,出身于篮球专业的专职教师则更少。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篮球教学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也同样忽视篮球技能的完整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其次,家长和社会对于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在以单方面追求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的背景下,学校往往把文化课的教学活动作为整体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对于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高中学校存在着诸如课程安排少、相关器材、设备不齐全、文化课随意占用体育课时、运动场地较少等问题,使得体育教师认同感受挫,导致教学过程普遍存在“放羊式”管理。
最后,课堂教学目标模糊。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缺乏系统地进行教学计划的梳理和教学目标的定位,忽略了将篮球技能的训练与学生兴趣的培养进行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侧重于“玩”。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篮球教学策略浅析
针对当前高中篮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日常教学活动所采取的相关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进行高中篮球教学可采用的方法有:
(一)分层教学法
高中三个年级,学生在年龄、身体差异、自身素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时篮球技术又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而进行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制定,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如: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综合考量不同学生的身高、体力等后,将其分成前锋、中锋和后卫,进而采取分类教学,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相对专门化、精细化的篮球技术。
(二)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模式寓教于“玩”,趣味性、娱乐性强,可以避免教学方法的单调和枯燥,是高中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一般可采用不同教学器材的组合、队形变化、游戏创编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投篮训练中,通过游戏“监狱”可使学生有规矩、有竞争力的投篮,而不会是枯燥的重复练习。在传接球训练中,通过“三传一断”练习既练习了传接球技术又练习到防守技巧。还增加了竞争意识和游戏趣味性,等等颇受学生欢迎的篮球练习方式。在教学中的不定期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竞赛教学法
高中生一般来说好胜心、自尊心比较强,通过竞赛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让其在对抗、协作过程中充分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模拟实战中让学生学会基本动作技能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和提高动作的熟练性,同时也增加训练的趣味性。
(四)问题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参与篮球运动的学习、训练,特别是在基本动作、篮球裁判法学习这一阶段,逐步建立对“带球走”“2次运球”等违例意识,以及不侵犯他人的“圆柱体”、不犯规等规则意识。带着问题去训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快突破教学重难点。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需要一线体育教师积极寻找有效的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篮球运动具有“团结、合作、拼搏、创新”特点的体育活动,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健康和体质增强,促进身体机能发展和增强自信心,逐渐培养学生能担任不同的位置角色,培养合作意识、攻防意识等优良品质,最终实现学以致用、长效运用,培育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