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1-13罗元娥
罗元娥
(贵州省天柱民族中学,贵州 黔东 556699)
顾名思义,合作学习主要就是指学生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学习活动组织方式。不难理解,借助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实现有机的统一,从而帮助学生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毋庸置疑,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是比较相符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合作学习的理念进行一定的研究,并根据其要求组织开展具体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有效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优化学生编组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而为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集体力量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编组的合理性。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这样一来,可以产生“1+1>2”的效果,从而形成学习小组的合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时,我通常会根据以下原则对学生进行编组:第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是划分学习小组的直接依据。组间同质是为了保证各小组的整体水平是大致相似的,从而使各小组学生可以得到公平的学习与竞争机会,而组内异质则是为了充分发挥出不同特点学生的优势,如:学习基础、性格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都是在搭配小组成员时需要考虑的;第二,小组人数的确定。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将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了5—6人左右,这样的数量配置既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参与本组学习活动的机会,又能够使学习任务得到更加高效地解决;第三,小组组长的确定。确定小组组长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外,还要重视其责任心、组织能力、亲和力等几个方面的素养;第四,小组成员的调整。学生编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合作学习活动的长期开展,学生也会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要及时对小组成员的搭配进行调整。最终,通过这种分组原则,有效提高了学生编组的合理性。
二、引导合作交流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建构主要是通过这一环节实现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主要的教学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以此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指引。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有的放矢,从而使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教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时,我组织学生自主归纳了指数函数的概念。首先,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一组数字按照2、4、6、8、10……的顺序排列,请问应该怎样表示数字y和数字序号x之间的关系?(2)一组数字按照2、4、8、16、32……的顺序排列,请问应该怎样表示数字y和数字序号x之间的关系?(3)生物体中碳14总量y和死亡年数之间的关系为(4)以上几个解析式有怎样的差别?(2)和(3)中的两个解析式有怎样的共同特征?接着,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大部分小组的学生都比较准确地归纳出了指数函数的概念。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建构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延伸学习活动
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加熟练地掌握。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短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合作性的课后练习任务,这样一来,可以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延伸,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对频率分布的意义与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这节课的知识重点,我布置了一个实践性的课后练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本年级中50名男生和50女生的身高情况。之后,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并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最后以此为基础分析本年级中男生和女生的身高结构。最终,通过这种练习方式,不但使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对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总结来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价值已经逐渐突显出来。因此,教师应熟练掌握开展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并不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完善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