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19-01-13黄鹏纯
黄鹏纯
(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六累村六累教学点,广西 河池 530800)
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及基础课程,在教师在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不仅能够轻松的走入数学的大门,领略其中的神奇之处,探寻无尽奥秘,还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张扬自己的个性,实现在数学领域中的个性化及全面发展[1]。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为导向,使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授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一、通过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用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等词汇形容小学生是有过之无不及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兴趣,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积极影响,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强化,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2]。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如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支撑房梁或桥底的柱子、地球仪等,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各类物体,以此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再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花坛,并让他们开动自己的脑筋,结合预习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回到课堂中与小组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评,在此基础上讲授新知。在这种学习情境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使其探究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偏执的认为,学生的年龄较小,无法独自学习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知识,他们只有在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引导下,才能够熟练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教师开始运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非但无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从某种程度上看,学生一味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会影响他们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落实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改变偏见的教学思维,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另外,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多样化的问题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球游戏:盒子中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为多少?黄色呢?蓝色呢?拿出黑色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在游戏的作用下,不仅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多种多样的问题,还可以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最终得到强化和提升。
三、开展合作学习,感受团结合作的快乐
虽然小学生有着活跃的思维和灵活的头脑,但受发展规律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学知识。这时,除了教师的积极引导外,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仅如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下,学生能够养成互帮互助的好习惯,使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的深刻含义[3],并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例如,在“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改教学常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的讨论中各抒己见,熟练掌握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与三角形分类有关的所有内容,以此提高学习效率,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