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想象力的培养
2019-01-13封金燕
封金燕
(泰安高新区天宝镇羊城聚才学校,山东 泰安 271212)
所谓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需要想象,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数学似乎与想象关系不大。其实,数学也需要想象,甚至比文学更需要。德国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曾这样说起他的一位改行的学生:“他去当诗人去了。对于数学来说,他太缺乏想象力了。”足以说明想象力在数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了。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与重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处处都强调了学生的想象力之重要。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从数到式,……如果离开了学生的想象力,那么数学学习也将苍白无力,困难异常了。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单一的模仿式教学,培养的顶多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与模仿能力,而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了。
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策略
(一)构架素质教育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思想在我们身边很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虽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思想整体上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思想首先就禁锢了人的思想与想象,要求学生服从权威,崇拜权威,强调“我讲你听,我说你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就被要求“规规矩矩”;与权威相左的就是“异类”,与老师“别扭”的就是“刺儿头”。在这种情况下,谈何“想象”的发展与创新呢?
1.教师要敢于打破“权威”,更要敢于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
教师要从自我做起,要让学生认识到“师”也是普通人,也可能犯错误;教材也有局限性,不一定千真万确。教师就要敢于承认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错误,而不是加以掩饰。更要引导学生去打破这种权威,敢于向权威说“不”,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较高的气度、境界,我们要反思:“学生在老师面前是不是一定要恭恭敬敬?老师在学生面前是不是一定要端着架子?”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威信;一个没有威信的老师必然是失败的;关键威信的建立不能靠“高压”,不能靠牺牲学生的想象力、主体精神为代价。要依靠教师的亲和力、学识等建立起的威信,是民主平等的,是和谐的,是允许学生质疑的。
2.教师的指导“到位”而不“越位”。
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习获得的,而不是像生产一件产品一样制造出来的。主体教育思想最忌讳强行灌输和包办代替,教育最需要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而现实中我们很多教师的最大毛病就是灌输法。
3.要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让步,留下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长期以来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优点是能同时培养众多学生。我们教师就要力避整齐划一,因材施教、因材助学。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主张他的学生“有所听,有所不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有选择、有重点的决定听什么,完全掌握的同学甚至可以不听,可以自我阅读有关重点资料、做相关习题。教师对于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离奇想象,要在充分肯定与奖励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辩证的分析归纳。
(二)充分开展“探究性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但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数学的魅力何在呢?数学给学生的感受就是“抽象、严谨”,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花的气力不少,可是成绩也还是不好,学习数学就成了一种负担。现在小学里爱数学、既数学成绩好又学得轻松的人更少。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改变“学习方式”成了最常听到的词汇之一,这次“课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特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好探究性活动呢?
1.找好素材,让数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数学的功用之一就是为生活生产服务,脱离了生活的数学将是无本之木。在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就要发挥引导功能,让学生找到与该数学问题紧密相关的生活素材,搞好“数学建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到高精尖技术,小到百姓居家过日子,数学问题无孔不入,关键是要找好、找准,给人以自然的感觉。
2.构建“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活动:这里指数学的实践活动。探究: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有多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等。因此,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学生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交流:如果说探究发现是一种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那么,交流就是一个集思广益、提炼升华的学习过程,是探究的深入与动态发展。反思:在活动、探究、交流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最终需要经过学生的积极反思而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方法。
上述四个环节“活动、探究、交流、反思”只是教学模式的主线,可能经历多次循环往复,而且顺序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充分体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
最后,引用联想公司的广告语:“如果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我要说:如果失去想象,学生将会怎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创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