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9-01-13谢海彬

魅力中国 2019年52期

谢海彬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江西 新余 338000)

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上一直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多次提出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以达到传统文化在教育层面得以传承的目的。教育分四个阶段,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在这其中高中教育是人生中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只有保证了这一阶段的正确指引才能完善一个完整的人格,不仅如此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文化归属感最强的阶段,所以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展开传统文化渗透的活动,也就成了目前传统文化传承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在众多中华文化的评价中,最常听到的一句便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代表,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统称,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比重的92%,而作为母语的汉语则是千年来知识文化的载体[1]。高中语文学科在整个教育界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融入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丰富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必行之举,有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入,不仅可以对高中阶段传承传统文化有所帮助,还可以对学生整体的传统文化水平以及个人素质有所提高。有关于传统文化渗透高中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意义可由以下几方面来证明:

(一)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接触更多的是网络信息和网络新文化,而随着网络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存在感逐渐被新文化所替代,同时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也不再同从前一样重要。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我们选择了在教育层面渗入传统文化,完成传统文化的教育,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语文学科的力量,尤其是高中语文学科,在这个文化归属感极强的学习阶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于课堂,借语文知识的传播随之传承,传统文化渗入课堂的传承方式更有利于保证传统文化代代相传[2]。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谈起在高中语文课堂渗入传统文化就不得不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剖析,高中语文教材多以古文为主,而每一篇古文都有纪实的作用,其年代以及作者背景都会通过文章有所表述,而通过文章所散发出来的传统文化气息也更有助于激发这一学段学生对文化的归属感,所以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也可谓是对高中语文教学锦上添花[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传统教学方式有所改善,教师可以对教学中一些生硬的语句变化成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也就是可以从传统的生硬教学改变为角色代入,例如可以将“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这篇文章主人公的情感……”改变为“接下来我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来感受文章中主人公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走进主人公,更方便于对主人公情感的理解,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多少会带入一些个人的思想情感,当教师给予这个舞台后,学生所感受到的就不再仅仅是主人公的情感,由此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文化归属感也会愈加强烈。

(三)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庞大,但是其更多时候都是在做传播文化的工作。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一直随着时代革新从未消失,延续到当今时代,它更多的作用是为当代青少年提供正确三观养成的精神食粮。在知识群体中,学生占据着极大的一部分,而作为成长的个体,他们更应该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子,日积月累,文化内涵会逐渐在体内沉淀成个人修养,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实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根据新课改以及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需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这个桥梁达到让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三观,针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高中语文课堂中渗入,下文做出了几方面的浅析:

(一)为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诗文

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例如在高中人教版必修二中《诗经》《离骚》以及《孔雀东南飞》等都包含了古代人民的淳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桀骜不驯的不屈精神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都有助于高中学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因此在教授这些古诗文时,教师应当先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做到有把握上课的自信,而后除了教材中所提及的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知识并传授于学生,例如在讲解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中《离骚》时,教师在讲授屈原人物背景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还可以对学生普及端午节方面的知识,屈原作为一个端午节的代表人物,利用这一课的联系普及相关传统节日文化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在进行高中语文课授课活动时,就是一定要先保证自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可以完成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高中语文课堂的任务。

(二)利用课外诵读实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除去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外,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获取知识量。文化传承没有方式方法的限制,所以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传承传统文化,在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正确及有感染力的引导方式可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还可以鼓舞学生去主动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要做到不局限于课堂,使学生主动完成传统文化的重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历经了5000年的演变、淘汰、传承才有了当今的优质文化,作为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产物,传统文化在中国精神文明的地位是任何文化都不可撼动的。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衅,在这股传承风波里,传统文化只会愈加强大。通过教育层面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已是当前教育界的必行之举,将如此重任迁入高中语文课堂,以语文学科为桥梁,搭建与高中学段学生的亲密联系,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使高中学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