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初中音乐歌唱课堂
2019-01-13文辛
文辛
(北京师范大学新余附属学校,江西 新余 338000)
新课程指标要求初中音乐课堂要重点体现学生音乐素养,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展开教学。故此,初中音乐歌唱教学需要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中重师授,轻学生参与、重技能,轻音乐审美、教学方法体系的不完善的现状,通过教学改革和拓展基础学科的方式,完善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模式[1]。
一、初中音乐歌唱课堂教学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形式,忽视音乐活动的本身教学
目前,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为课堂主体,这也就是说,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套路还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导致教学结构没有新意,课堂没有感染力,起不到引起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课堂较为死板,初中阶段的学生属于好奇心旺盛的时期,而音乐学习本就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学科,单一的教学模式会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2]。
(二)重视音乐技能技巧,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初中音乐学习主要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为主,但是现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不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组织活动时,学生并不配合,久而久之教师便会失去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而是单纯的教授学生音乐知识点。这种重视技能轻视音乐审美的教学形式,在现在的初中音乐教学中非常常见,部分教师虽然经常组织一些活动,但是还是以课堂目标为目的,没有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3]。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初中音乐歌唱课堂
(一)发挥指导功能,让学生发挥出主体作用
初中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歌唱过程中没有情感,歌唱过于强势。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之初没有将学生的情感充分的调动出来,学生在哼唱时便没有将情感体验放在首位。加上教师过于重视歌唱技巧,不重视学生感受。导致学生没有将情感融入到歌唱中的意识,极大的降低了歌唱课堂的活跃度与质量。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指导功能,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出主体作用。例如:在歌唱鉴赏课《欢乐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交响乐的节奏感和力量感,教师可先行播放一段音乐,然后询问学生“有没有听过类似的音乐?这些力量感十足的音乐是从什么乐器中发出的?同学们能听到什么乐器的声音?”等等。为了强化课堂活跃度,教师还可引入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导入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例如:在学习《保卫黄河》这一歌曲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导入的形式,播放黄河的画面,并且配合自己的示范歌唱,将这首歌的气势和情感夸张的表现出来。尤其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一歌词的演唱中,眼神要坚定,表情要配合到位,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和声音变化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意境,凸显中华儿女的胸襟[4]。
(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充分了解歌曲节奏与结构
歌唱教学可以说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师不仅需要营造一些课堂教学氛围,还需要结合歌曲作品的结构和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歌曲的节奏与结构。例如:《大海啊,故乡》教学过程中,这一歌曲是非常经典的单二部曲式。初期的节奏相对较慢,是一种叙述形式,而在后段部门音区则会不断加强,以此强调作者对大海的情怀,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教师在这部分歌唱教学时需要引导这一情感,让学生想象着这一情感,并将其融入到歌唱中。
(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能力
新课标要求中学教育以开放性教学形式为主,提倡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能够帮助学生开发创造力思维和合作精神,目前相对于初中音乐教学来说,小组合作教学、自主学习和讨论教学以及情景教学和表演教学为主要推广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情景教学模式[5]。情景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建造教学情景,通过表演或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中,这一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提前备课,并创建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感受音乐氛围,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是重视过程的,这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通过验证表示,创造性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在情景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可结合歌曲设计歌剧,《梁祝》的展开部分,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教师便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主选择这些场景,将歌词带入到这些场景中,以情景歌剧的形式,将歌曲传唱出来。《梁祝》是粤剧唱腔,曲风、歌词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情景歌剧不仅能够将学生带入到音乐中,还能让学生的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爱情的真谛,与人间的真善美。《梁祝》陈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以引导,适当的讲解,正确引导学生三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歌唱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还要重视学生情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这也是新课改对初中音乐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学生产生互动,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