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策略
2019-01-13孙宝艳
孙宝艳
(吉林省榆树市红星乡中心幼儿园,吉林 榆树 130411)
幼儿教育针对的是0-6岁的孩童,该阶段的孩童天性爱玩,活泼好动,很多教师会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借用开展游戏活动来教学,不仅保护了幼儿的天性,给他们带来欢乐,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受幼儿年龄和心性的影响,它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以幼儿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将游戏活动的效用发挥到极致。
一、游戏活动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智力开发
游戏是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有侧重身体发育的,还有侧重智力开发的。比如市面上常见的魔方、拼图、乐高等,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想象力,还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能开发智力,又能享受成长的喜悦。
(二)锻炼幼儿的肢体
幼儿由于年龄尚小,肢体不协调,大多数幼儿在两周岁的时候基本可以行走,但是受身体发育限制,幼儿在行走的时候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难免会跌倒受伤。但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爬,跑、跳、蹲、站、转圈等动作,这些动作会使幼儿的肢体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四肢的协调,而且游戏的过程也是运动的过程,可以有效增强幼儿的体质[1]。比如,在进行绑腿并肩的游戏时,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还能够锻炼其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
游戏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幼儿感到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帮助幼儿认知世界、感知世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的成长十分重要,幼儿的思维体系虽然不完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游戏中形成思维习惯,从而指导他们在日后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比如,在上课外课程的时候,教师如果看到有幼儿采摘花朵,教师可以模仿花朵的语气说“哎呀,好疼呦”,幼儿会在教师的表现中意识到花朵是有生命的,不能进行随意采摘。这种意识会渐渐的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渐渐的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2]。
二、开展游戏活动的应用策略
(一)完善游戏设施
目前,幼儿园大多都会设置室内以及室外的娱乐设施,但是幼儿年纪尚小,不能规避风险,因此,在游戏设施的建设上,安全性是第一要义,不仅保证游戏设施的安全,还要保证所需的游戏道具是绿色、安全的。其次,要丰富游戏设施,因为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游戏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要均衡不同层次的需求。最后,要定期检查游戏设施,对有安全隐患的游戏设施或者游戏道具,要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更换,要保证幼儿的安全。
(二)注重游戏的设定
游戏的种类繁多,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设定匹配度高的游戏。首先,游戏要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幼儿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音乐《拔萝卜》时,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授课,将幼儿分成兔子和萝卜两个小分队,分别佩戴上标志自己身份的兔耳朵和萝卜耳朵,再配上拔萝卜的动作和音乐,这样能够增强幼儿的参与度。其次,游戏要有教育意义,要对幼儿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比如,在学习安全防护知识时,可以采用模拟演练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来强化幼儿对安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幼儿的危机意识[3]。或者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游戏,比如丢沙包、木头人、合作搭积木等,以此来提升幼儿的团结合作意识,营造互助友爱的游戏氛围,也有利于帮助幼儿之间建立友谊。
(三)以游戏开展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的特点和优势,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学到知识,吸收知识,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比如,在教幼儿认识水果蔬菜时,要是一味的以图片去传授,幼儿会觉得枯燥乏味,记忆也不深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办农贸市场的小游戏,来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让幼儿扮演商贩和顾客,进行食材购买,教师可以在售卖的过程中向幼儿讲述每种蔬菜水果的外形、特点和区别,以便帮助幼儿强化理解和记忆。这不仅强化了知识,还锻炼了幼儿的判断思维能力。
结束语:
游戏是实现幼儿教育的最强推动力,它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用、巧用游戏活动,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控制游戏时间,科学设置游戏环节、把握游戏节奏,关注游戏反馈。另外,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注意引导,尤其在一些竞争性的游戏中,要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心态。总之,要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知识、获得能力、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