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结构教学与学生学习品质研究
2019-01-13谢贵平
谢贵平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第二小学,江西 赣州 342400)
引言
在小学阶段,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完全放在学生的成绩上,更应聚焦于如何培养及训练学生的学习品质。小学教师教学的目标主要围绕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锻炼,并提高学生答题的逻辑、条理等思维能力。然而从长远的学习目标的角度考虑,更加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对小学以及更高等的阶段都有更有益的影响。
一、教师的引导
数学是一门具有历史文化内涵、逻辑性强、操作性强、思维性强的学科[1]。但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小学阶段他们更加依赖于教师教学。小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主要受教师的教导影响。鉴于小学生擅于模仿学习的情况,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正确的引导,以及利用现身说法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品质。在数学结构教学法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是一种科学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慢慢减少学生思考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进行部编部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运算”的教学中,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运算,教师可以采用结构教学法,引导学生由加法运算过渡到减法运算,使学生自己探索加法运算与减法运算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推导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在学生已经在前段课时中学习了加法的定义与使用的前提下,运用数学结构教学法,利用加法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减法运算。教师用粉笔作为工具,先拿出两根粉笔,作为“2”,再拿出三根粉笔作为“3”,运用学过的加法运算法提问学生结果,在巩固学生对加法等式“2+3=5”的理解后,将五根粉笔拿去三根,再次依次提问学生原来的粉笔根数“5”,拿走的粉笔根数“3”,以及剩下的粉笔根数“2”,来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加法等式的列式来推导出减法等式列示“5-3=2”。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刺激学生的直观感受及锻炼学生的推导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学习品质,使学生对减法运算有深刻的认识,并以此巩固加法运算。最终询问学生答案,得出“5-3=2”的答案。虽然知识点较为简单,但可以借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再永远依赖于教师学习思考以及对知识点的死板记忆,在以后的学习阶段中学会用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推导出没有学过的知识点,将旧知识点不断巩固,融会贯通,不断发展独立自学能力。
二、趣味课堂的发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普遍处于好玩期,注意力易于分散。因为数学学科的特殊性:知识点需要精准记忆以及各章节相互串联影响,学生难以提高注意力学习某一章节,然而单章节知识点掌握的不牢靠可能导致整门学科的基础不牢,给学生对于数学后阶段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也有着较大的好处[2]。而结构型的教学方式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集中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最终促使学生发展积极自主的学习品质。
教师使用结构教学法,就可以使学生顺延教师思路进行学习,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激发。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3]。例如,在部编部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知识点中,教师可以布置“找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组织“看谁找的多”等一些小型比赛来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进一步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发现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的特点。另外,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类型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能巩固他们对书本上三角形相关知识点,还能使学生融合数学与生活,来提高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不自觉养成在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能更加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初步发展阶段。教师不应该只关注于学生历次的成绩,而应从根源处着手,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上,发挥教师的教学影响,运用数学结构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由于小学生贪玩心重,运用结构教学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使学生积极学习能力,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数学结构教学法能长远地培养学生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