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渗透
2019-01-13廖玉珍
廖玉珍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门中心小学,福建 龙岩 364000)
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教学强调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积累的语言知识进行充分的发挥,让课堂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所以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部分不单单要帮助学生提高基础语言能力,还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教师应该找到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平衡点,让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前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单纯的语文教学而言,文字的教育难免使学生产生一种枯燥的感觉,如此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情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如此一来,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能够在讲解基本内容的时候得心应手,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也同样使学生保持一种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生《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使用对媒体播放技术,将小兴安岭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完整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见识到景色的优美和美丽的祖国河山的壮阔,使他们在接受课本内容的同时,传递给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感。如此一来,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之中,做到教学和德育的双重展开。
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价值观取向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真切的语言,配以直观的图画、加上音乐和视频的渲染,使学生置身于教材内容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会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在心灵上同文章内容产生共振,从而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教育。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思想教育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中彩那天》是-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汽车得而复失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通过精彩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面对道德难题时,父亲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最终坚守了诚实、守信。这是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的财富。可见,《中彩那天》是培养学生“诚实、讲信用”的范本,同时也具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文章中父亲矛盾的心理描写以及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是突出人物品德的关键。笔者通过课件进行图文对照,展示父亲的矛盾心理,让学生体会这些矛盾使父亲在中彩后无法喜悦,面临道德上的难题。最终,父亲放弃了中奖的汽车,选择了诚信。学生通过视频,观看父亲打电话时的动作表情,再现文章主人公的形象。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理解了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道理。又如在教学《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播放公益广告中给妈妈洗脚、扶老携幼等的视频录像,提问学生观看视频故事后,想说些什么?把直观生动的视频带入课文,新颖且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画面中回味,激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围绕课文中的两个将心比心的生活场景故事,利用课件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从直观浅谈认识,再到文章中加深理解,在文中感悟,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理解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宽容和理解的道理。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掘以德育为目标的资源,达到德育教育的渗透
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是德育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和实施的重要依据。教师只要对这些资源合理地进行利用,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就一定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落实德育教育工作。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感沟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地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让课堂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帮助学生领会更多的处事道理,明白做人的真谛,从而达到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目的。比如,在进行《妈妈的账单》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地谈一谈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然后布置课后作业,告诉学生回到家里帮助父母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接着在下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讲述和汇报事情的经过;教师再以此为契机,实施德育教育,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在父母的关爱中幸福地成长,知道了父母对你们的爱。希望你们用对父母的这份爱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世界就会充满爱……”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能让学生亲身实践,在家庭生活中去感悟和体会,在真情实感中就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的渗透。
四、营造以德育为主旨的课堂氛围,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
德育课堂氛围和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教师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为学生提供思维开阔的教学空间,把德育教育合情合理地渗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唤起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找寻教学内容与德育教学的切合点,积极地营造德育气息浓厚的氛围,把学生引入到德育教育的环境中,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体会出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的渗透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小学语文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多在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实现德育与生活、德育与课堂的完美结合,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洗涤自己的灵魂。教师还要把语文学科的德育功效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