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助力政务管理
2019-01-13蒋爱华刘丽红
蒋爱华, 刘 华, 刘丽红
(1.湖北省国土测绘院,湖北 武汉 430010; 2.松滋市国土资源局,湖北 松滋 434299)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行政要做到决策、过程、结果都合法合规。地理信息技术可以为行政决策提供与决策内容相关的数据支持,忠实记录行政过程,以促进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便于对行政结果评估,促进治理方式创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地理信息对政务管理的主要促进作用表述如下。
1 变革行政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模式更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方式由传统“结果管理”向“程序管理”转变,二是行政事务管理由“一家管”向“大家管”的协同管理方式转变。只有完善的地理信息化建设成果,才能为行政管理新模式提供坚实的工作基础。
1.1 程序管理规范有据
程序管理内容包括从事务源头到结果的全过程管理。要求做到决策有据、过程合规、结果合法、评价科学。
(1) 变信息传达为决策支持。所谓决策有据就是按决策要求全面收集、整理、说明与决策内容有关信息,并进行合规、合法性分析,供决策人员参考或使用,为行政决策提供辅助的支持。
(2) 过程合规。决策执行过程符合相关规定,经得起审查,决策执行过程或关键环节要举证齐全,证据保存有序,查证方便。
(3) 结果合法。事务执行结果要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经得起法务审查和行政监察。
(4) 对工作过程和结果评价科学。根据事务资料,检讨决策水平,疏理工作过程,评估工作结果,有利于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行政能力。
1.2 协同管理规范有序
行政协同管理需要管理体系健全[1-2]、政务信息透明、工作进展清楚、工作分工明晰、相关方行动协调、管理结果可控。行政协同管理分为政府各专业管理单位内部协同管理和各专业管理单位之间协同管理。
(1) 各专业管理单位内部协同。政府各专业管理单位肩负辖区内专业管理重任,在其日常管理工作中,其内部各业务部门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工作。随着政务管理要求越来越严,管理效率也要求不断提高,因而政务管理能力要不断加强、管理粒度要不断细化、管理的技术手段也要不断提高,但政务管理涉及相关要素多、信息量大、参与人员众多,需要通过地理信息管理平台协调专业管理单位内部各业务部门的行政行为,从而保障各专业管理单位正确有序地履行其管理职能[3]。
(2) 各专业管理单位之间协同。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建设涉及政府管理各个方面,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同力协作,政务运行经常涉及多个专业管理单位或部门,特别是地方重大政策和管理举措执行,需要采用系统管理方法进行引导、监督、控制、协调,从而保障目标实现,因此政府各专业单位之间协同管理是一项复杂工作,需要采用地理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协调。
2 做到行政决策信息充分
(1) 明确管理责任。地理信息管理数据有助于明确资源权利归属,有效支撑资源保护与治理走上制度化轨道;对行政责任边界和专业管理要素划分有详细的数据支持,便于对行政事务所涉及的要素内容进行充分解读,方便对相关管理单位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对工作内容进行界定,有利于工作方案制定和协调执行[4-5],从而创新“图上管理、实地联动、信息沟通、结果公正”的行政工作管理新方式。
(2) 查询决策资料。查询行业规划、资源分布、用途管制、权利人及权源历史、管理权限、兴趣区(面积、分类、现状)、项目边界及建设内容、各部门日常专业管理联动信息等,为各类决策提供较完整的信息支持。
(3) 进行合规性、协调性分析。对照管理要求,通过对各类空间数据进行规划许可、冲突管理、资源适宜、环境协调等方面智能化分析,进行空间协同和合规性查询,协调行政事务管理。
(4) 模拟决策执行结果。地理信息系统可根据行政行为涉及或影响的范围,估计行政事务执行产生的结果及概率,评估决策执行结果,以便完善决策方案。
3 评估决策执行信息可靠
通过地理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协调,实现对天—空—地多专业要素联合监测,对卫星数据、航空数据、矢量数据进行协同分析,及时汇总相关信息,达到跟踪事务发展、监控事务进度、评价事务实施绩效的目的,监管行政决策和事务执行。
(1) 明确监管内容,确定监管方案。根据行政行为影响要素,明确监管内容,确定监管数据的采集方法,通过地理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协调,精准对接信息来源,达到客观、全面监管行政行为的目的。
(2) 获取详实数据,记录关键节点。做好全流程或主节点要素变化情况采集和证据保存,通过时态数据回放,溯源行政事务执行过程中关键节点状况,忠实反映行政事务执行过程原貌,便于决策监控者掌握事务执行进度,通过及时汇总信息,分析行政决策执行程度,把控执行结果。
(3) 进行绩效评估,提高行政能力。统计行政行为分要求影响和综合影响,总结行政结果,进行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和绩效评估,疏理行政过程,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4 推进政策评估,提升政策制定水平
政策是地方行政的重大举措,政策的执行会对地方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事前预测某项政策影响力度、事后评估政策执行结果,对提高地方政府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
政策影响的广泛性,决定了政策评估的复杂性。政策评估涉及待分析的要素多,而且引起有些要素变化的因子也多,有时发现影响因子本身都困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极大地减小了政策评估的难度,通过对政策实施前后相关因素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优化等量化分析技术,建立科学政策评估模型,获取可靠的评估结果,不断提高政策效率和施政水平。
5 财政预算科学有据
地理信息数据能为工程项目实物工作量和管理工作量的计算,提供详实的数据基础,为财政资金项目预算、决算及审计提供客观依据,并能如实反映工作进度情况,便于项目绩效进行评估或预评估,使财政预算项目的费用预算、决算、监察项目进展情况等都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让财政经费预算和使用更加阳光透明。
6 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执法手段向立体化、多终端、多模式执法监测转变,包括手持终端、平板电脑、移动车载、定点视频监控网、单兵执法仪、无人机、遥感影像等多种监测手段都在执法监察、实地核查工作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各地方自然资源执法共同责任考核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自然资源执法呈现多用户、海量数据、跨网络跨平台等特点,这些新的趋势对自然资源执法监察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落实国务院深化“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全面推进自然资源和不动产权登记工作,充分发挥保护人民权益的作用。通过地理信息统一管理依据,建立协商、调解、仲裁、裁决等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有效化解争议,切实做到确实权、颁铁证,维护国家利益,保护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基于地理信息平台,深入开展数据分析,积极推进信息共享,服务于金融风险防范、精准扶贫攻坚等工作,为解决执行难、税收征管等提供依据,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 强化政务公开管理
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国策,政务公开是政府主动接受监察部门监察和群众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政务公开过程的规范性、内容的真实性、群众的信任度是评价政务公开工作好坏的主要指标。地理信息平台可系统反映政府事务从决策到执行全过程信息,为监察管理和群众监督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对群众关注的热点事务进行跟踪发布,引导正能量在公众中传导,从而有效掌握舆情发布和管理的主导权,维护地方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8 提升综合应急能力
近年来,社会公众对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危机应对和危机处理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通过对生态脆弱区、重点灾害区、重要安全区监测,有效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应急资源,形成完整、统一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为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挥、决策提供科技支撑,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9 推广科学管理方法
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与社会期望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模型的科学性和事务的全面性,对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模型科学性、专业性越强,推广价值越高;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的事务越全面,系统构成越复杂,智能化水平越高,应用程度就会越广泛;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通过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夯实专业管理的数据基础,推进电子政务[6-7]有效开展,促进网上办事实时受理、部门协同办理、反馈网上统一查询等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个性化的服务,可进一步增强政府与社会、民众的互动与交流,对促进政府行政规范,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也有着重要意义。
10 结语
为适应行政管理方式由传统“结果管理”向“程序管理”转变,行政事务管理由“一家管”向“大家管”的协同管理方式转变,使政府决策有据、执行合规、评估科学、预算务实,需要不断强化地理信息工程建设,通过不断提升地理信息系统管理水平,有效规范行政执法、实现政务公开,提升政府综合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