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四川凉山彝族舞蹈文化特征

2019-01-13安清宁

魅力中国 2019年28期
关键词:队形凉山彝族

安清宁

(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41)

一、凉山彝族民间舞蹈形式特点

(一)基本体态

彝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多数时候需要用“背”的方式进行运输物资,因而在舞蹈体态方面也就形成了身体前倾、后背挺直、臀微翘的静态造型特点。另外彝族女子喜欢用白银制作装饰品,劳作之余节庆聚会中常常将硬而重的银饰挂于头部及耳朵上,又有以长脖为美的审美观,她们特别注重脖子颈部的修饰,常常配银质的领牌,因此在舞蹈中常见头和脖子保持梗的状态,同时也体现出彝族女子追求端庄的审美文化。

(二)动作特点

凉山处于高原地区,温差比较大,所以人们会披毡御寒,因而舞蹈时少手臂动作;由于长期行走于山路之上,舞蹈动作也多脚步变化,特别是小腿动作特别丰富。舞蹈动律着重体现下半身,体现上半身的很少,舞步则以踢踏、拧胯、对脚、拐腿、跺脚、蹬脚、踮步等为主,舞蹈中穿插吸腿复跺、撩腿、勾脚、蹲跳步,再加以“跪转”“撵步转”等舞蹈技巧动作,使舞蹈更加丰富。彝族舞蹈具有节奏动律美特征,但也缺乏形态之美感,其舞蹈运动特征多为踩踏、蹬踏、曲膝、拐腿等。

(三)队形特点

队形,指一队人的排列方式。在舞台之上群舞队形变化我们称为舞台调度,在民间舞蹈中我们则称作队形。按照一般审美习惯,曲线运动感比较强,行进中是有角的、弧形的,其效果运用主要是加大动作角度的变化,扩大动作的幅度,会产生红火、热闹、明快、流畅的效果;横线则是由两侧向中间移动,可以产生对称感,快速移动、跳跃则使动作很有气势。如圆圈,柔和而流畅,给人以连绵不断的感觉,有团结、流畅自如的意蕴,在民间舞中运用普遍,表现力很强。过去的凉山彝族村落多建在半山坡处,村落的规模也比较小,因场地限制和人口数量较少的原因,一般会选择稍平坦的空地作为村子中的聚会歌舞的主要场所。因此,集体舞蹈多围圆形式,如《都火》《谷追》等舞蹈便是众舞者按逆时针方向围成圆走步而舞。再如横排,横线队形最平稳,一般能体现动作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一般长于抒发或表现明朗、开放、开阔、向前的情绪或抒情、优美、轻盈、流畅、活泼、舒展的动作。彝族舞蹈中常见的有单横排和双横排的队形。如在凉山彝族传统“对脚舞”中,男女组成两个纵队,面对面对脚互相跳舞;凉山喜德县一带的丧事舞蹈也是一种男子分为两个纵队跳舞的形式。

二、凉山彝族舞蹈的分类

(一)信仰类舞蹈

古彝族的文化核心就是巫神文化,巫神信仰遍布整个先彝民族的村寨部落,“毕摩”和“苏尼”文化现今也广泛存在于民间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习惯。

巫术性舞蹈“苏尼”则是被称为“灵巫苏尼”,是彝族驱鬼治病的巫师。凉山彝族苏尼跳的舞蹈被称为“苏尼且”,又被称为“羊皮鼓舞”。在驱鬼治病时,就会跳“苏尼且”,舞蹈有一定程式,而动作更多表现于脚,舞蹈形态可盘腿坐立击鼓念唱,双肩快速抖动;也可站立,口里念诵咒语,手击皮鼓,身体动作可前倾,可跳跃,可旋转,技艺高超者可以连续旋转几百圈,动作难度较高。

2.宗教仪式类舞蹈“毕摩”在彝语中是“诵读经文的大师”,是掌管天命神权的长老师人,在人们心中地位极高。“毕摩”做法事主要是吟诵经文,舞蹈动作不太多且非常随意,但却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毕摩在仪式活动中,可以左手拿经书右手摇法器,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用麻秆搭成的九层云梯高架,或边诵《避火经》边将烧得通红的铁链挂在病人的颈脖上,用以驱魔除病。

(二)民俗类舞蹈

民俗仪式类舞蹈主要包括丧葬类舞蹈“孜额且”、婚礼类舞蹈“喜希苏且”及摆手舞等。丧葬类舞蹈“孜额且”其中包括迎宾用的“蝶维兹”,这种舞蹈的音乐曲调非常古朴,一人领唱或众人合之,男子们身着盛装手持刀剑矛排列整齐,迎送来往之宾客;表演致哀时用“瓦兹嘿”,这是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一种礼仪舞蹈,舞者全部武士打扮,手持刀剑盾牌,可两人、三人、多人共舞,气氛庄严肃穆,动脚下有跺脚、跳跃、跨步、进退,手臂动作多以刺杀、打斗为主。丧葬祭祀舞蹈让所有参与人都心中有所敬仰,亦有所畏惧,彝族的丧礼舞蹈承载着对仙逝亲人的敬意与怀念。

婚礼类舞蹈“喜希苏且”又名“披毡舞”,是凉山彝族人民在婚礼上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多为双人对舞,男女都可以参加。“披毡”又称“擦尔瓦”,舞蹈道具以披毡为主,通过伸展收拢,摆动双臂及旋转身体,模拟雄鹰飞翔时的各种动作姿态,或将披毡向前抛于胸前,并配以侧腰、半蹲转等身体动作,快速旋转,就像层层盛开的鲜花,给人一种宏大的美感。“摆手舞”是流行于凉山彝族喜得、越西一带的民间舞蹈,多在婚礼上边唱边跳。手和手臂动作摆动幅度较小,脚下是灵活的碎步,且身体要保持挺立。队形多横排、斜排或四方形等队形。当然,婚事舞蹈除了在婚礼上有一定的程式性规格性舞蹈外,还有姑娘小伙们恋爱择偶时互述衷肠自由歌之舞之的形式。

结语

在两千多年悠久历史中,凉山彝族民间歌曲舞蹈已成为传授知识、表达感情、驱魂逐鬼、慰藉亡灵等的重要手段,起到自娱自乐、凝聚大众、鼓舞斗志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丰富的彝民族文化积淀及厚重的思想底蕴。与其他区域相比,凉山地区彝族民间舞蹈种类较少,舞蹈形态简单,舞蹈动作也较单一。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仍充满质朴而浓厚的彝风遗韵,带有浓郁的地域个性风格的舞蹈,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特殊的文化属性。

猜你喜欢

队形凉山彝族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彝族海菜腔
推进蚕桑基地建设 助力凉山脱贫攻坚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