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界画之透视学探析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

2019-01-13刘文惠

魅力中国 2019年28期
关键词:散点郊野清明上河图

刘文惠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前言

透视是一幅图的精髓,是构成整幅绘画的骨架,也是最能代表中国绘画的重要特征之一,透视的实际运用,是为了实现画家的创作意图,更重要的是它用它的规律来指引我们认识事物。对于透视的把握和研究,北宋界画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透视学在艺术上和科学性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因此本文主把北宋界画的透视学视为研究对象,以透视运用的极为成功和极为特色的北宋界画《清明上河图》为例,在其“市郊景”、“虹桥景”、“市区街道景”三段景中具体分析其透视法在画中的运用及其所蕴含的美学特点,在分析的过程中把握和学习古人在透视上的精巧运用,以此对自己的绘画创作学习借鉴。

一、界画概述

界画是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是国画中的一种绘画技法。工具是界尺,毛笔和竹片,主要的描绘对象是建筑,通过界尺和竹片使毛笔的书写线条既直又匀的描绘建筑的外观。界画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是工整细致、造型准确。素有“尺寸层叠以准绳为则,殆犹修内司法式,分秒不得逾越。”之评价。界画的起源很早,晋代已有。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著作《论画》中有“台榭一足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话,第一次提及到了“台榭”。到了隋代,界画已经画得相当好。《历代名画记》中评展之虔的界画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评董伯仁的界画,赞他“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到了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便有了“界画”一词。

二、北宋界画《清明上河图》透视于“三景”中的运用

北宋界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整体采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向我们展现了古代汴京城“咫尺千里”的辽阔意境。在整体观察把握《清明上河图》的基础上,画卷又分为三个部分,市郊景、虹桥景、市区街道景三个部分。而这三部分又有其各自的透视,三者各不相同却又相互联系。

(一)市郊景之透视

第一段景为市郊之景,主要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从远处望去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对于这一段郊野之景作者主要采用了低视点的透视角度,采取这样的透视角度就意味着视觉所摄取的景物范围变少,它没有俯视时广阔的视角景象。同时所看到的前景偏大且突出,这样的透视法就使画面内的丛林、农舍、牲畜以及三两个人物和我们的观赏者产生了距离感,感觉到了市郊的朦胧和飘忽不定的暮春时节清晨郊野的荒寒、疏远、幽静的氛围,它仿佛唤醒了我们那呼吸到山林中清新空气的知觉,听到那城外泥道上三两个人的谈话声和脚步声。运用这种低视点的透视角度,画家准确地塑造了这一时令的场景特征。给我们展现了一副朦胧、幽静的郊野之景。同时在市郊景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迷远”透视的运用。“迷远”一词是北宋时期的韩拙所提出。韩拙说:“有烟雾冥冥,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在唐代也有提及,唐代王维在其诗中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及其《山水绝》中提及“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都说的是“迷远”的景色。“迷远”在山水画中的运用对于身处北宋时期的张择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绘画创作时继而带入于自己的画作中。在郊野之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对于由浅水隔开的远处树木房舍在形象上笔墨刻画上与前景相比较有所减少,从而造成一种犹如烟雾笼罩般的朦胧感。形成一种空濛辽阔、神秘迷离的艺术境界,同时由浅水相隔的朦胧的景象与前景实景的对比又拉升了画面的距离感。在市郊景中这种“迷远”透视与低视点透视相互契合。

(二)虹桥景之透视

第二段景虹桥之景,主要描绘的是虹桥上一副汴京城繁荣的景象。在这一段景中主要以虹桥为主要场景控制着画面的主要位置,同时他是整幅画的中心,画家在这一段景中透视角度上采用了较高视角的俯视角度,这和起首的第一段市郊景的低视点透视角度造成了差别,正因为这样的差别使得虹桥景这一部分在整副画卷上达到了极其突出的视觉效果,画家巧妙的运用了高俯视角度下大面积的桥面空间详尽而生动地刻画出那熙攘的商旅、摊贩等行行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神态动态各异,但画面并没有因为他们神态及动态的不一而造成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显得十分和谐统一。同时在桥洞内画家描绘了正待过桥紧张、忙碌的船工们撑着巨型货船过桥洞的场面。这组喧嚣嘈杂的景象又呼应了桥面热闹繁华的景象,使得桥上桥下融合为一个整体。画家对这一段景象的透视运用不仅把虹桥的繁华景象作了真实的描绘,取得了画面饱满、重点突出的效果,还成功的衬托出清明城内桥上、桥下、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同时对于画面中细节透视的处理也是极为精准的,虹桥上的行人车马集聚,对于他们的透视作者采用的是平视的角度,如果这些众多的人物和车马仍然采用俯视的透视角度进行描绘,就势必会造成变形,同时会影响到画面主题的表达,因此,画家则采取了平视角度来处理画面中的人物和车马, 这样的处理反而起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这些形象在整个画面场景里并没有感到生硬和不舒服, 而达到了真实可信的感觉。对于虹桥下的几只相聚于一起的货船,其透视及形象的表现非常难把握,但画家却画的准确适度,几只船只相聚于一起却没有任何不协调扭曲之感。整个虹桥之景在画家熟练透视技法运用下显得十分自然和谐。

(三)市区街道景之透视

《清明上河图》第三段景市区街道之景,描绘的是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此外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这是整副画卷的末尾部分,描绘了城门内外的街道,驼队以及往回去的行人及景物。在这一部分作者采用的是低视点的俯视角度,描绘了雄伟高大的城门和纵横交错、繁华热闹的街道。这种低视点避免了和中间虹桥之景重点部位之间的冲突、造成主次分明的感觉,同时又呼应了第一部分郊野之景,使画面首尾相连,浑然一体。整个画面和谐又有变化。在市区街道里房屋商店众多,作者对于房屋的透视大都采用平行透视,并不把西方式强烈的焦点透视应用到画面中来。房屋商店在这样的透视下显得整齐庄严。

三、北宋界画《清明上河图》透视所展示的美学特点

(一)宏伟壮丽

北宋界画《清明上河图》其透视显示了一种“宏伟壮丽”的美学特点。这种美学特点具体体现于其散点透视在画面中的精巧运用。《清明上河图》为横幅长卷式构图,由于画幅的格式和画面里场景的特点,画面是由三部分组成,这就确定了画家不可能采取焦点透视的方法,而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这样画面中的景物不因受到观察角度的限制而有所约束,相反为画家提供了自由组织画面、发挥主观创造力地空间,在不破坏画面整体的基础上,大胆对局部进行调整,改变僵化不变的视觉领域并有效的分割处理画面的空间,同时这样的透视会使得画面中所能描绘的物象更加繁多,呈现的空间更加宽广,让欣赏者有一种咫尺千里却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卷从郊外的风景描绘,再到以街市虹桥为中心来描绘热闹非凡的围观桥下救船的惊心动魄场面,最后到到街市人来人往的活动展现,以游无穷的宏观的空间意识,使观者以震撼之感。画面透视运用在展现其“宏伟壮丽”的美学特点之外也不难体会出北宋时期古人们的理想追求所表达的雄伟博大的东方宇宙观。

(二)和谐稳定

北宋界画《清明上河图》其透视显示了一种“和谐稳定”的美学特点,在《清明上河图》中,画家以鸟俯的角度,不断推移的视点来摄取景物,将当年繁华的汴京城的一组一组建筑群落展现于画面,使我们如今能够看到一幅汴京城“咫尺千里”的繁荣景象。该画卷在整体的透视上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观赏者欣赏画作之时移步换景,感受到汴京城延绵不断的景,同时细观每段景物又各有各自的透视点,市郊景的低视点透视、虹桥景的高俯视透视、以及市区街道的低视点的俯视的透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且相互独立,富有变化且相互统一。并且画家通过使用鸟瞰的角度的把各个透视点基本控制在统一的视高线上,同时结合大量平行透视的方法,尽管画面尺幅大,涵盖内容丰富,人物聚集车马众多但画家采取这种巧妙的透视手法使得画面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的画面效果。

总结

北宋界画《清明上河图》在透视上,采用了散点透视法,打破一个视域的界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达到广视博取,随心所欲的目的。在整副长卷运用散点透视的同时对于图中三段景作者也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透视法,郊野的低视点透视、虹桥的高俯视透视、市区街道的低视点俯视透视。这些透视的精巧运用使得画面主次分明、首尾相连,活灵活现地展现了虹桥以及汴河两岸的繁荣兴盛。同时也展现了其“宏伟壮丽”及“和谐稳定”的美学特点。我在对北宋界画《清明上河图》透视学的研究过程中受益匪浅,它更加加深了我对于透视学的理解。在自己绘画创作的时候对于透视学的概念掌握的较为模糊,对于散点透视、平行透视等透视在画面中的运用显得比较生疏,创作时常常受到局限,这就导致了我在绘画创作时画面的透视、构图表现较为单一、变化少、没有新意、在学习古人界画透视学中我掌握了更多形式的透视和构图,画面创作也更为自由。在学习掌握《清明上河图》透视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把古人的东西消化成自己的,并且推陈出新。

猜你喜欢

散点郊野清明上河图
利用Lorenz RR 散点图快速诊断急危重心律失常
高血压个体家庭连续自测收缩压特征描述与分析
人定胜天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郊野公园环体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园环为例
冲击波散点和定点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临床观察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