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性教育

2019-01-13王景花

魅力中国 2019年28期
关键词:教材情境情感

王景花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教育局,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作者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们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结合语文学科具有“突出情感”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语文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完善学生自我人格的教学活动呢?

一、导之入境,以他情激我情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为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其景物、其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种境界,不仅诗词中有,小说、戏剧、散文中也有。“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作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爱因斯坦语)当学生通过涵咏、比较,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读出自己”,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产生对作品的认同感,从而引发对生活、对人生意义的探究与思考。

二、以情优教,教学过程中动之以情,以心动促行动。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情感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教材展示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那么,如何把教材中丰富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不仅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育引导,还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灵活发挥教育机智,让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带着闪光的思想,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外化为具体行动。

(一)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了解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根据教材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为之动容,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仅能陶冶心灵,净化思想,感知美,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美的欣赏中比较扎实地掌握。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朗读中体会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朗读的过程中,运用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

三、寓情于理,化抽象为形象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其中的景与情,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达,借助想象,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直接感受作品传达出的风物美、人情美。但是文章中蕴含的“理”往往比较抽象,很难读出来。如陆放翁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能读出“景”来,当然也不难品味其中的“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其中的理趣呢?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不能灰心,要坚定信念……然后举几个例子,就算完事,而不设法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读书明“理”,学生很有可能过目就忘,更不会“学以致用”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另一途径。

有人说“情不吐不快,理不辩不明”。导之入境,动之以情,寓情于理,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竟也悟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诚然,情感是可以传递或互动的,当我们组织实施情感教学,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时,我们自己不也融入其中,受到情境的熏陶甚至是心灵的洗礼吗?这或许就是情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双赢”效应吧!

猜你喜欢

教材情境情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教材精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情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